2017年3月,3GPP无线接入网络工作组正式开启了5G NR工作项目阶段。同年12月,完成非独立组网的5G新空中接口规范。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的5G新空中接口规范,至此完成了5G标准第一阶段的工作,定义了5G接入网的整体架构与接入节点架构。
无线网络整体架构如图2.1所示。
图2.1 无线网络整体架构
3GPP定义了新型无线接入网络NG-RAN,包含两种接入节点:gNB,提供5G控制面和用户面服务的5G基站;ng-eNB,为用户提供LTE/E-UTRAN服务的基站。gNB和ng-eNB间通过Xn接口进行连接,gNB和ng-eNB通过NG接口与核心网(5GC)连接。
gNB和ng-eNB具有以下功能。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承载控制、无线接入控制、连接移动性控制、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调度)中向UE动态分配资源;IP报头压缩、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当从UE提供的信息中无法推导出AMF(访问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的路由信息时,为UE选择AMF;将用户平面数据路由到UPF(用户面锚点);将控制平面信息路由到AMF;连接建立和释放;寻呼消息的调度和传输(由AMF触发);系统广播信息的调度和传输(由AMF或OAM触发);针对移动性和调度的测量和测量报告配置;上行链路中的传输级分组标记;会话管理;支持网络切片;QoS流量管理和映射到数据无线承载;支持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UE;NAS消息的分发;无线接入网络共享;双连接;NR与E-UTRA之间的紧密互通。
AMF承载以下主要功能。NAS信令终止;NAS信令安全;AS安全控制;用于3GPP接入网络之间移动性的CN节点之间的信令;空闲模式UE可达性(包括寻呼重传的控制和执行);注册区域管理;支持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移动性;接入认证;访问授权,包括漫游权限的检查;移动性管理控制(签约和策略);支持网络切片;SMF(会话管理功能)选择。
UPF承载以下主要功能。Intra/Inter-RAT移动性的锚点(适用时);与数据网络互连的外部PDU会话点;分组路由和转发;分组检查和策略规则实施的用户平面部分;流量使用报告;上行链路分类器,以支持将数据流路由到数据网络;分支点支持多宿主PDU会话;用户平面的QoS处理,例如,分组过滤、门限控制、UL/DL速率实施;上行链路流量验证(SDF到QoS流量映射);下行链路分组缓冲和下行链路数据通知触发。
SMF承载以下主要功能。会话管理;UE IP地址分配和管理;UP功能的选择和控制;配置UPF的流量指引,将流量路由到合适的目的地;策略执行的控制部分和QoS;下行链路数据通知。
5G gNB可进一步划分为CU(Central Unit)和DU(Distributed Unit),提供低成本部署,支持负载管理、实时性能优化在内的协作。NG-RAN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运行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运营商可根据网络需求和成本灵活选择5G部署方式。在独立组网方式下,gNB连接到5G核心网络(5GC);在非独立组网方式下,利用双连接技术将NR和LTE紧密集成,连接到现有的4G核心网(EPC)。在双连接架构中,主节点和辅助节点同时为用户提供无线资源,提高用户的体验速率。
5G无线协议栈包含两部分:传输用户数据(IP分组)的用户面和控制信令交互的控制面。用户面引入了服务数据自适应协议层(SDAP),用以支持5G核心网基于流的新QoS模型。SDAP层可将带有QoS需求的IP流映射到特定配置的无线承载上,在无RRC信令辅助的情况下进行动态的配置、重配置。控制面引入了RRC Inactive状态,该状态下用户在省电的同时,更快与Connected状态切换。
3GPP在R15阶段的标准制订工作重点解决NR协议栈以及NSA网络架构的协议功能设计问题,其中控制面协议栈(如图2.2(a)所示)和用户面协议栈(如图2.2(b)所示)是两个重要的设计内容。
图2.2 NR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栈
NR控制面协议与LTE控制面协议栈架构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控制面连接的核心网网元为AMF。
为了支持NSA架构,控制面协议栈设计如图2.3所示,UE与核心网仅通过LTE或者NR保持RRC连接。
与LTE用户面协议相比,NR用户面协议新增SDAP层,该层协议主要包括两个功能:QoS Flow与数据无线承载的映射功能和上行/下行数据分组QoS Flow ID(QFI)标记。为了支持NSA架构,用户面功能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的网络架构。在MR-DC场景(MR-DC泛指E-UTRAN和NR-DC组合,包括EN-DC、NGEN-DC和NE-DC这3种),定义了终端须支持3种承载类型,分别是MCG承载、SCG承载和Split承载。Split承载可以是MCG Split承载,也可以是SCG Split承载。在EN-DC场景,如图2.4所示,网络侧为MCG配置E-UTRAN PDCP或NR PDCP,但是NR PDCP只能用于配置SCG承载和Split承载。
图2.3 NSA架构控制面协议栈
图2.4 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终端侧)
在连接5GC的MR-DC场景仅有NR PDCP,不存在E-UTRAN PDCP层。在连接5GC的E-UTRAN和NR DC场景(NGEN-DC,MN为ng-eNB,SN为gNB),E-UTRAN RLC/MAC用于MN,NR RLC/MAC用于SN。在NR和E-UTRAN DC场景(NE-DC,MN为gNB,SN为ng-eNB),NR RLC/MAC用于MN而E-UTRAN RLC/MAC用于SN。
从网络侧角度看,由于各种承载(MCG、SCG和Split承载)都可终结于MN或SN,网络侧协议设计更加复杂。EN-DC场景存在3种承载类型(如图2.5(a)所示);NGEN-DC、NE-DC场景存在3种承载类型(如图2.5(b)所示)。
图2.5 MCG/SCG/Split承载示意图(网络侧)
为支持差异化的5G应用场景和云化部署方式,5G采用全新的基于服务化系统架构。系统架构中的元素被定义为一些由服务组成的网络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被部署在任何合适的地方,通过统一框架的接口为任何许可的网络功能提供服务。这种架构模式采用模块化、可重用性和自包含原则来构建网络功能,使运营商部署网络时能充分利用最新的虚拟化和软件技术,以细粒度的方式更新网络的任一服务组件,或将不同的服务组件聚合起来构建服务切片。图2.6(a)展示了服务化架构的设计原则,同时Stage 2规范还提供了基于参考点的系统架构(如图2.6(b)所示),其更注重描述实现系统功能时网络功能间的交互关系。
图2.6 5G核心网系统架构
R15版本核心网引入IT的“微服务”理念。如图2.7所示,系统架构中的元素被定义为一些由服务构成的网络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被部署在任何合适的地方,通过统一的接口调用框架为其他许可的网络功能提供服务。这种架构模式采用模块化、可重用性和自包含原则来构建网络功能,使运营商在部署网络时能充分利用最新的虚拟化和软件技术,以细粒度的方式更新网络的任一服务组件,或将不同的服务组件聚合起来构建服务切片。
5GC实现彻底的控制与转发分离。在控制平面方面,5GC可提供异构接入技术统一的接入、安全和签约管理服务框架;可根据不同的移动性、会话服务质量和策略控制要求提供定制化的功能和业务流程。5GC控制平面接口协议设计将以HTTP为基础,便于运营商自有或第三方网络服务开发。在转发平面方面,5GC支持业务数据流的智能分流,实现边缘、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节点间按需互联。此外,基于数据计算和存储相互分离的思想,5GC还引入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可选功能,并为任意控制面网络功能提供上下文检索功能。
5GC在CUPS(控制平面与用户平面分离)的基础上,将控制平面拆分为多个NF:AMF主要负责终端接入和移动性管理,SMF负责会话管理,PCF(策略控制功能实体)负责策略管理,UDM(统一数据管理)负责用户数据管理等。NRF(网络存储库功能)是服务化架构的核心,负责NF的管理,包括注册、发现、授权等。
图2.7 5G网络架构与网络功能服务模块化
5GC采用了SBA(服务化架构),是在CUPS架构基础上的再次优化和演进,对比CUPS网络可以看出,SGW-U/PGW-U两个网元转发平面处理在5GC中合并为一个UPF,更便于转发平面的下沉;SGW-C/PGW-C负责会话管理,通常部署于核心区域,将两者合并为SMF能够简化CN的开发和部署,MME中既包含接入移动性管理,又包含会话管理,在5GC中按功能将会话管理的部分功能放到SMF中实现,AMF仅实现接入移动性管理,只与用户数相关而不再与会话数量相关,更加有利于AMF和SMF的独立演进。
5G SBA支持业务快速上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NF之间松耦合。传统CN网元由一组彼此紧密耦合的功能组成,当引入新的业务需求时,传统网元的功能或能力可能都要发生很大变化。5G SBA中的NF是高内聚和松耦合的,互相独立的网络服务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只需变更受到影响的网络服务。
(2)轻量级的网络接口。不同网络服务之间的接口采用轻量级Restful/Http,有利于快速的接口开发、NF的快速升级,也可通过这些接口向业务应用开放网络能力。
(3)服务统一管理和部署。NRF提供了服务管理功能,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的NFV技术规范,从网络服务、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了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NF基于数据中心部署,可以根据需要,将NF部署于网络的相应位置。
(4)能力开放和策略管理。通过轻量级服务化接口开放网络能力,业务应用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网络能力感知网络和终端的事件,调整会话策略。
(5)业务QoS保障。5G网络不仅提供了更大的带宽、更低的时延和更多的连接数支持,还实现了基于不同会话设定不同的QoS策略,网络增加了独立的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会话、终端、网络的状态实时调整QoS策略,满足业务的QoS需求。
综上,5G SBA解决了传统CN点到点架构紧耦合的问题,能够支持业务的快速上线,符合从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为目标,转向以支持快速推出新业务,提升网络营收能力为目标的演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