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战术通信历史回顾

回顾战术通信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典型阶段:早期简易通信阶段、无线电专向通信阶段和网络化通信阶段。

1.2.1 早期简易通信阶段

简易通信主要是指利用光、声、旗帜等手段进行的简单通信。烽火通信、鼓金通信、鸿雁传书、信号旗、军邮接力通信等,都是简易通信的典型方式。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沿袭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击鼓鸣金”是古时两军作战时一种重要的指挥通信方式,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写道:“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史书《左传》之《曹刿论战》中描写鲁国和齐国打仗时,也描述了如“公将鼓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内容,这是对采用击鼓发出声音的方式命令部队进军的典型描述。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时,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通过将信件束缚在大雁腿上传递信息,最终回到了阔别19年的故国。

信号旗在古代军事通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在很多方面使用信号旗语进行联络。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最初就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军邮接力通信网是一种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机构的国家之一。早在3 000多年前的商代,军邮信息传递(驿传)就已见诸记载,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0 000多人,其中驿兵17 0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3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和驿船。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某些简易通信手段在特定的环境下依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2.2 无线电专向通信阶段

人类通信史上的革命性变化,是从把电作为信息载体后发生的,典型的电信手段包括电话、电报、无线电台等。无线电专向通信是指通信双方采用上述通信工具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这一时期通信的组网模式以专网、专向为主,重点满足远距离通信以及指挥的实时性。

1844年,莫尔发明了电报。次年,有线电报便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1864年,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如图1-1所示),并于次年将有线电话用于军事通信。1887年,赫兹得出了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播的结论,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开辟了通信技术的新纪元,标志着从“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发明无线电收发报机(如图1-2所示)。1897年,美军建立了一条试验性舰岸无线线路。1902年,美国人巴纳特·史特波斐德在肯塔基州穆雷市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广播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无线电通信逐渐被用于战争。1905年,清朝政府北洋新军为海军船只装备了无线电台。

图1-1 贝尔发明电话

图1-2 无线电收发报机的发明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发挥了很大的威力,甚至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无线电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微波通信,这种方式由于通信容量大、信道相对稳定,至今仍然是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1951年,美国建成了第一条有100个中继站的微波接力通信线路。1945年,英国提出了利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行通信的设想。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次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通信卫星,拉开了卫星通信发展的帷幕。1962年,美国发射了AT&T通信卫星。从此,卫星在军事通信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20世纪50~70年代,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战术通信的主要传输手段。

1.2.3 网络化通信阶段

无线电专向通信阶段主要依靠无线电台进行点对点通信,指挥命令很难及时下达到参战部队的每个作战要素,只能逐个下达或者逐级转达,通信速度慢,协同能力弱,作战效率低,不能有效满足现代作战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基于电路交换技术的地域通信网,支持话音越级指挥以及友邻协同作战,实现了战术通信的网络化。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分组交换,通过在电路交换网上叠加分组数据交换网,使得通信网络能够更快、更好地支持话音和数据业务。分组交换网络的出现,增加了战场信息分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毁、抗扰能力。该时期通信网络的业务从以话音为主,过渡到数据和话音并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发展了以快速分组交换为基础的战术通信网,提供了以数据通信为主、话音通信为辅的业务,支持围绕数字地图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普遍采用抗干扰通信手段,战术通信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的三军联合战术通信(Tri-Service Joint Tactical Communications,Tri-TAC)系统、移动用户设备(Mobile Subscriber Equipment,MSE)系统与法国的“里达”(RITA)系统和英国的“松鸡”(Ptarmigan)系统都曾是著名的战术通信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世界各国视为战术通信系统网络化的范例。 Se1MwyjVA26Sm5oVHOJL7mRFjDFwtGALjLqexdpXNRXoYtMGdJcJc5FHzay9qn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