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相同,国土幅员辽阔。两国在疆土甚或版图上均大致相同。与北极和赤道的距离大致相同,气候和植被较为类似。西伯利亚延伸至中国北部,正如加拿大位于美国以北,中国以南及西南方向是法属印度支那
和缅甸,而美国以南是墨西哥。北平(今北京)大约位于北纬40度,而纽约的纬度正好比北平稍偏高一点。从北平到中国最西端边疆的距离相当于从纽约到俄勒冈。被称作“满洲”的中国东北诸省距北平东北部约有1500英里,正如从美国新英格兰州到纽约东部和北部的距离。
与美国相似,中国也是北方寒冷、南方炎热、中部温和,两国的季节变化也很像。中国东北诸省的森林就像明尼苏达州或者缅因州的森林,然而,东北诸省的西部开辟了广袤的麦田,就跟达科塔州一样。蒙古和西北诸省的气候与怀俄明州的山丘地区更像,没有仙人掌这类植物。但是那里有荒漠地带,这与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荒漠地带很相像。北平平原上光秃秃的黄土丘和小树林,与北加利福尼亚地貌相似。长江流域一带植被青翠、土地肥沃,与南北卡罗来纳州很像。再往南,中国便进入亚热带地区,类似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而云南则有着南加州那样的鲜花、水果与阳光。
然而,两国相似的地貌并未分布在相同的地理方位。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由北向南流淌,而长江则由西向东,川流不息。在某种程度上,长江甚至比密西西比河更重要;远洋轮船沿长江逆流航行600英里,可以到达最大的内陆良港——汉口。
中国南方比美国南方雨水更充沛,因此景色也更为葱茏,水稻是其主要的农作物。
除夏日雨季外,中国北方比美国北方更为干燥,自然景观的颜色更偏黄色和褐色。中国北方生产小麦、小米和玉米,以及我们在新英格兰州所见过的各种水果和蔬菜。
这些差异由季风造成,季风影响着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在春夏的湿润性季风期间,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南部的大风占主导,当其登陆时便会风云化雨。在秋冬的干燥性季风期间,主要风向是从大陆吹向海洋,雨雪天气较少,除非是有特殊气候状况的山地。
如果看地图就会发现,中国东部海岸线向外隆起形成一条巨大的曲线。这是中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缘由所在。在中国南方,湿润性季风吹向海岸,因此南方的降水量稳定;但在北方,当风沿着海岸掠过时,云层不时会飘向内陆,因此北方的降水量也就不那么稳定。由此一来,除非有灌溉支持,华北农民只有种植耐旱庄稼才能忍受这干燥的气候。华北地区每三四年才能丰收一次,而且只有在雨水适量时才能丰收。在雨水不足或遭遇其他极端情况,或因短时间内出现强降水引发洪灾的年份,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甚至闹出饥荒。
华南地区雨水充沛、气候温暖,作物生长期有六至九个月。农民们一年可以收获两季;一年收获三季也很常见,在一些优势地带,比如四周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一年到头都在收割或插秧。华北地区雨水较少、天气较冷,作物生长期只有四至六个月;农民们平均一年收获一季,有些条件好的地区才能一年收获两季。
规律的降水也解释了为何华南地区植被丰茂。古代南方多是森林地带。如今,大片的原始森林只存在于偏远的、人烟稀少的西南省份,由于那里山地阻隔、交通不便,砍伐树木或种植、输出粮食均无利可图。在华南地区所有交通便捷的地区,森林都已被砍伐,山坡上均已开辟梯田。在华北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古代,或许从未生长过茂密的森林,一方面是因为华北地区降水不足,另一方面则跟土质有关。然而,东北诸省的气候与西伯利亚有关,尤其是靠近西伯利亚的边界地区,不受季风影响,因此还有大片宝贵的原始森林。
中国的省相当于美国的州。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本部”(China proper)这种说法,它主要是指长城以南、青海和西康
以东的十八个省份。
其中,除最西南端两省外,绝大多数的居民都是汉族,数百年来也一直是汉族。
“中国本部”以西和以北诸多省份,东起太平洋,西至葱岭山脉。这些省份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满洲、内蒙古、新疆,以及从西藏东部分出的青海和西康等省。严格说来,西藏本身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已宣布自治。
中国在名义上仍然拥有对外蒙古的主权,直到1946年,中国承认外蒙古为独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战前,
满洲由四部分组成: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热河。战争时期日本人将这里分为十二省,如今已陆续被中国收复。
中国人很厌恶西方人将东北诸省称为“满洲”,仿佛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在政治上似乎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如今汉族从来不用“满洲”这个词,甚至满族也不用。日本杜撰出“满洲国”这个词,就是为了支持他们的幻想,认为东北省份并非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满洲”这个词之后,容易出现一种糟糕的倾向,认为这些省份只是中国某种意义上的外藩。因而我们应该遵循中国的用法,将其称为“东北”或者“中国东北”。
中国所有边疆省份加在一起,其面积比内地十八省还要大很多,几乎与美国的国土面积相等,但其人口却只占中国总人口(四亿五千万或更多)的百分之十。除中国东北之外,这些省份均以非汉族群体为主。在帝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央统治者逐渐将这些边缘地区发展成为其帝国的边疆领土,公路、铁路、航空线等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工业原材料的开采,极大地凸显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
所谓的“中国本部”居住着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口,东部人口更为稠密,西部内陆人口更为稀少。中国西部、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人烟稀少,实际上,那里有成千上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可以居住,人们可以像欧洲和美国部分地区一样生活,即混合经营农业、乳品业、果园业、林业,以及采用水力或蒸汽动力的小型机械工业。但是,中国人从未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东部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人口,那里的灌溉工程或许能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口,使他们能够选择不依靠机械化的农耕方式维生。
随着机械化和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未来中国的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将会向西转移。这将完全改变中国边疆与中原地区由来已久的地域平衡,也将完全改变人口集中于灌溉农业区的难题。
这部分将呈现中国与美国最显著的地理差异。与美国位于两大洋之间的情况不同,中国西边以沙漠和山脉作为坚实的屏障。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打开了欧洲通向外部的大门,由此欧洲的历史开始成为世界史。随后400余年里,美洲被发现、被殖民、被开发以及被工业化。因此,尽管美国人是拥有东西约3000英里、南北约1500英里国土的大陆民族,但当美国人要前往海外各国时,也是海洋民族。中国人与美国人不同,对他们而言,海洋史不是全部的历史,而是最后一个篇章。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中,除最后200年外,海洋屏障一直远超陆地屏障,成为中国国际交往的更大障碍。
中国从未高度发展过航海技术,尽管中国的航海家曾数次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但他们并不经常出海和随意航行。中国人主要依靠季风的规律沿着大陆航行,季风从西南吹向东北、从东北吹向西南各有六个月的时间。欧洲航行者及后继者美国人并不依赖季风,他们掌握了逆风或横风行驶的技术,由此中国的大门首次被迫打开。中国所有沿海地区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或遭受外国侵略。但是,这种情况直到1520年麦哲伦航行之后很久才出现。17世纪,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与广东进行贸易,18世纪末,美国船只从新英格兰出发,经过好望角,驶向中国。当1849年旧金山港口发展之后,美国的商船才开始规律性地从太平洋海岸直达中国。
因此,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交往都经由中国西部边疆的陆路,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发生改变。中国与近东、中东地区的陆路交通线自古以来就在使用。大约2000年前,罗马帝国由恺撒大帝开创,经历代皇帝多年治理后发展至巅峰。中国在汉帝国的统治之下,其文化发展已臻于成熟稳定,尽管这两个帝国被葱岭山脉和干旱荒漠所阻隔,但它们的物质和思想交流已颇具规模。中国的丝织品、皮毛、大黄和肉桂到达印度、阿拉伯半岛以及罗马帝国的市场,而象牙、玳瑁、珍贵宝石、中亚种马以及石棉等货物被运到中国市场。但是,中国商队并不是一路走到罗马,他们的行程较短,目的地是中亚沙漠中的绿洲,他们在那里与中间商交换商品,中间商再与西方其他商队进行交易。
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的传播。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伊斯兰教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到中国。
然而,在这整个时代,虽然古罗马贵妇穿着中国丝绸,但没有人见过中国人;没有多少中国佛教徒见过印度人,中国穆斯林也很少见到阿拉伯人。古代征服者——不论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波斯的国王、阿拉伯的哈里发抑或强有力的印度君主——都未曾率军越过中亚荒漠或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到达中国。中国并不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但它在远处孤然矗立。
19世纪,当蒸汽轮船成功航行后,掌握海上霸权的国家打破了这种隔离局面。在二战期间,通往中国的海路再次被切断;但从中亚和遥远的西南方向开辟了通向中国的新陆路及航空线。未来中国将从陆路到海路全面开放;因为这个时代不再推崇孤立中国或任何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