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甲午战争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犹如晴天霹雳,举国为之震动。空前惨痛的教训,刺激着维新志士去探求强国御侮之道。因此,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开首即称:“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它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战后帝国主义竞相援引《马关条约》,把剩余资本向中国大量输出,以三次大借款为契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实行控制,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加重。
其二,这场战争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尽管微弱,但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向抱残守缺、麻木不仁的旧势力提出挑战,喊出了“救亡图存”这个最响亮、最激动人心的口号。
其三,加速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分化,并出现了帝党与维新派在政治上联合的新格局。如果说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庚申(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烧圆明园的大火还没有使清朝统治阶级有所醒悟,甲申(1884年)中法之役对其触动亦不算太深的话,那么,甲午战争情形却大不相同了。堂堂的天朝大国,竟然被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击败,而且失败得那样惨,严酷的现实确实使统治阶级中一些有头脑的人物感到震惊。面对列强环伺、咄咄逼人的形势,他们开始为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担忧,与此相适应,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出现了帝党与奔走呼号、吁请变法的维新派相互靠近、相互结合的格局。
康有为这一时期变法思想极为活跃,他接二连三地向清廷呈递条陈,力图劝说清统治者翻然变计,弃旧图新,接受其变更成法的主张。康有为还为言官草拟章奏,介入了清统治阶级上层的权力斗争。这些条陈都集中地反映了康有为斗争策略与变法思想逐步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