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奉献给红军、奉献给苏维埃。
1929年,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对闽西进行“会剿”。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才溪乡进行第一次“扩红”。才溪乡发坑村的林攀信有三个儿子,长子林金堂,次子林金森,三子林金香。由于名额有限,为了能当上红军,三兄弟都想方设法做另外两个兄弟的思想工作,但争论了半天,还是没人肯相让。最后,经乡苏维埃政府批准,林金香最先当了红军。后在执行任务时,林金香不幸牺牲。第二年,乡里又进行“扩红”,林金森终于实现了当红军的愿望。1930年的一天,林金森在攻打碉堡时壮烈牺牲。1933年,林家唯一剩下的林金堂又毅然加入了红军。由于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林金堂也于1938年不幸病逝。人们感怀林家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把他们称为“红色三兄弟”。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前仆后继踊跃参军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观。中央苏区有一户农民家庭,共有兄弟八个,全体报名参加红军。“扩红”运动得到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到处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苏区老干部廖盛章在回忆黄陂区的“扩红”情形时说:“苏区时期提出‘扩大铁的红军一百万’,各种革命组织都召开会议,开群众大会,宣传动员民众当红军。那时到处都是标语,到处都是唱山歌。大家都做思想工作,父母动员儿子,老婆宣传老公,弟弟动员哥哥,有的人在田里做着农活就走了。当地青年的决心很大,好多青年主动要去当红军,打倒国民党,保卫苏维埃。”1932年,江西宁都黄陂区群众整排整连地去当红军,一个村出一个排,一个乡出一个连。
聂荣臻曾说:“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从1933年2月到1934年9月,中央苏区总人口2 414 172,参加红军的有331 242人,占总人口的13.7%,革命烈士108 182人。以兴国县为例,当时全县总人口约23万,参加红军的约5.5万,24%的兴国人参加了红军。
在中央政府发出“借谷运动”后,苏区民众热烈响应。长汀县策田区下江乡的妇女指导员胡定借谷60担,除了把自己一年的收成30多担谷子全部借出外,还将家里饲养的猪卖掉,买来谷子借给红军。在她的影响下,全乡群众争先恐后地借谷给红军。1934年6月5日的《红色中华》报道,苏区民众先后给政府借谷24万多担。苏区民众为节约粮食来支援红军,勒紧裤带,改一天三餐为两餐,改吃干饭为喝稀饭,改吃米饭为杂粮、主粮混吃。许多苏区民众尽量吃蔬菜以节省粮食,蔬菜不够吃的时候,就挖野菜。
在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苏区精神的壮丽诗篇。正因为苏区精神的鼓舞与激励,苏维埃政权才得以巩固和发展。历史风云虽已远去,但苏区精神历久弥新。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苏区精神所彰显的崇高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精神、清正为民情怀、艰苦奋斗作风、无私奉献品格,都值得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广大青少年要从苏区精神中不断汲取营养,正确认识苦和乐、得和失的关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