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中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诗句。
黄洋界炮台
1928年8月中下旬,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三营到湘南迎回红军大队。朱云卿带领三十一团一营和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4个团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妄图乘虚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我红军大队无法返回。8月29日,湘军熊震、程泽润师的3个团进抵黄洋界下的源头、乔林村一线。30日一大早,即向黄洋界发动进攻。由于地形限制,他们只能沿着唯一的山路,一个挨一个向上爬,呈鱼贯式散兵线匍匐前进。在行进途中,遭到砍倒的树木拦截,待移开树时,又不小心踩上了竹钉,痛得哇哇直叫,未开战即伤了不少,直至10时许才向上仰攻,山上的红军砍断绑住檑木滚石的藤条,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块、长短粗圆的檑木“轰隆隆”飞滚而下,一时轻者皮破血流,重者筋断骨折,又是一两百人受伤丧命,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直到下午才攻至山腰。当年参与指挥保卫黄洋界战斗的第一连副党代表刘型回忆说:“敌人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冲锋,都无非是送来武器,留下尸体。下午4时许,我们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也抬来了,安放在我指挥阵地附近。我们向敌人发了三发炮弹,第三发正落在敌人的指挥所驻地——腰子坑爆炸了……敌人以为主力红军已经回到井冈山,吓得(连夜)逃之夭夭。”黄洋界保卫战是一场人民战争的奇观,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守卫部队充分发动群众,进行阵地工事构筑。按照部署,各连排进入阵地后,利用晚上时间对原有的哨口进行了全面加固,在群众的帮助下,在大陇、茅坪两方向通往山上的小路上,筑起了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木障碍”,即砍倒小路两旁树木,设置障碍,延缓敌军前进速度;第二道是“竹钉阵”,在两条小路两旁布满了带毒的竹钉;第三道是“陷阱”,深四五尺,布满竹钉;第四道是“檑木滚石”;第五道是石头筑就的工事掩体,这是全体军民同仇敌忾筑就的铜墙铁壁。这次战斗是边界名战之一,不仅保卫了我们最后的根据地,而且使敌人胆寒,不敢轻视红军。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是凭借山险和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的结果。
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组织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自觉地为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根据地在四周白色恐怖之中生存发展,根本原因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情深的血肉联系。《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明确宣称:“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毛泽东在论述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把“有很好的群众”作为第一要素。正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军队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将党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激励军民一心、同甘共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依靠群众,首要的是唤起工农千百万,让群众了解共产党、了解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几乎是个空村,老百姓一大早就全躲到山上去了。毛泽东得知这个情况后,下令在村外埋锅造饭,任何人不得进村歇息和乱拿东西。同时,派人向山上喊话,让群众安心回家。山上躲藏的群众,见这支队伍不进屋门、不抢东西,才相信是好人的队伍,陆续回村。随后,村中的党员和农会干部主动出面联络,为部队安排住处。三湾群众的回归,党组织的出面接头,让毛泽东看到了依靠群众的希望。
为维持得来不易的友好军民关系,1928年4月3日,毛泽东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第一次全面完整地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928年,毛泽东等在总结分析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央通告第37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以及中央“六月来信”中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精神,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讨论和修改,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于12月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推翻了几千年来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苦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成为土地的主人。当时一些老农民带领全家到分得的田里抓上一把土,热泪盈眶。当年井冈山留传的歌谣——“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就是当时农民分田后高兴心情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缺田少地的贫苦农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谁不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衷心拥护共产党,全力支持红四军呢?
正因为如此,当国民党军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时,为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红四军在七溪岭上与敌奋战,宁冈、永新的老百姓在当地党组织的一声召唤下,动员了近2 000人上阵,帮助红军运送子弹、抬运伤员、在煤油桶里燃放鞭炮、山上山下摇旗呐喊助威,军民团结一心,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一首“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真好,真好,快畅,快畅”的歌谣,生动地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军队的真情实意。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法宝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