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对危机介入模式的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重大危机下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了解;促进学生对监护安置工作机制的掌握;引发学生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和实务的思考。
本案例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案例适用于“个案社会工作”“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行政”等课程。
本案例中的启发思考题将结合教学目标提出,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知识以及与本案例相关的信息。
(1)什么是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模式有几大原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一般会有什么特征和身心反应?危机介入对社工的要求是什么?
(2)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变故,儿童会有哪些心理和行为特点?他们会有哪些方面的需求?社工一般要从哪些方面来评估他们的需求?
(3)目前我国是如何开展针对困境儿童的监护安置工作的?这些制度安排对未成年人起到了怎样的保护作用?
(4)我国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哪些法律、政策、法规?
(5)社工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时,社工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与挑战?
本案例涉及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一个遭遇家庭重大变故而成为孤儿的危机个案。根据不同课程的需求,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以危机介入模式为主线,分析危机事件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危机介入的目标、原则及步骤;结合服务对象的特征和需求,学习危机介入的微观技巧;学习如何评估和分析遭遇危机事件的服务对象的社会资源,以及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为主线,了解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具体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指引;了解社工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功能及其面对的挑战。
本案例主要运用的介入理论为危机介入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危机事件对服务对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其正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恢复正常的应对机制,并通过对本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危机是指一个人因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陷入身心混乱的状态
。危机事件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生活经历的危机,另一种是特殊生活经历的危机。普通生活经历的危机往往与升学、工作、恋爱、生子等相关,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遭遇的;特殊生活经历的危机是特殊人群遭遇的困难,如家庭破裂、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当服务对象经历的事件超出服务对象的能力范围,而且会阻碍服务对象目标的实现、引发服务对象心理失衡时,这些事件就可被认定为危机事件
。
第一阶段:危机发生。
危机发生阶段是个体遭遇危机的最初阶段。随着危机事件的出现,个体生活压力剧增,生产和生活受到干扰,开始感觉到无法抑制的紧张或者不安。
第二阶段:危机应对。
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危机。个体如果解决危机不成功,就会面对极度的困扰。如果危机事件涉及家庭,那么还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或家庭破裂。
第三阶段:危机解决。
在此阶段,服务对象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服务对象也有可能消极应对,用逃避的方式,停止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阶段:危机恢复。
在此阶段,服务对象会从混乱的生活中重拾自信,恢复正常生活,寻找到新的身心平衡状态。如果危机事件涉及家庭,那么此阶段还会出现家庭关系的重建
。
(1)及时处理。社工要及时接案,接案后要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对服务对象及周围他人的伤害。
(2)限定目标。社工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标上,以危机调适和危机治疗为首要目标。
(3)输入希望。社工要为处于迷惘、无助和失望状态中的服务对象输入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找回行动的动力。
(4)提供支持。社工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的资源为其提供支持。
(5)恢复自尊。在经历危机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会下降,社工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身问题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尊和自信。
(6)培养自主能力。在经历危机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会下降,社工要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以面对和度过危机
。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人们在互动中形成并能提供工具性和表达性资源的社会结构。它更广泛的含义是:社会支持是个体拥有的重要他人(家人、亲密朋友、合作伙伴),通过直接或间接联系,在出现危机时可以发挥援助功能的一种社会互动。社会支持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情感、信息等方面。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体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体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物质、情感、服务等内容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分为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前者主要来自正式组织,如政府、社会组织等的支持,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等特征;后者主要来自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等所提供的支持,更多地体现了个体之间的联系。
哀伤是指个体在失去对其有重要意义的人(一般是亲人或者依恋对象)的时候,所经历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哀伤包括悲伤和哀悼两个部分。哀伤的程度以及对生活的影响,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但也有小部分人未能处理好哀伤情绪,有可能一直出现无法平复的强烈的哀伤反应。哀伤辅导就是协助服务对象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学习面对失去和悲伤,帮助他们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以阻止其向非正常的哀伤演变
。
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提出了哀伤辅导的五阶段任务:
(1)拒绝。在刚得知丧失亲人的消息时,丧亲者会感到震惊和麻木,倾向于在心理上拒绝这一事实。此时,辅导者可以安慰丧亲者跟身边亲近的人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无奈和伤痛。
(2)愤怒。在度过“拒绝”阶段后,丧亲者很可能会变得愤怒,责怪自己或其他人当初做得不够好,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和后悔等情绪。此时,辅导者可以让丧亲者明白自己是由于失去至爱的人才会产生这些情绪,才会对自己或者他人要求苛刻。
(3)讨价还价。在经历愤怒情绪之后,丧亲者会企图通过和自己或他人进行讨价还价,来“换回”失去的亲人。此时,辅导者可根据丧亲者的人生观进行安慰,或者鼓励丧亲者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仪式来缅怀逝者。
(4)抑郁。当之前两个阶段的症状都不能减轻甚至持续加重时,辅导者要及时察觉丧亲者所经历的情绪困扰是否持续时间过长。若是,则需建议其尽快接受更为深入的心理治疗。
(5)接受。这是哀伤的最后阶段,意味着丧亲者已经能接受事实并且妥善处理。此时,辅导者应巩固丧亲者在以下三方面的进步:一是能够接受现实,坦然面对逝者的遗物,并恢复生活和自理功能;二是能够开始适应没有逝者存在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和事恢复一定的兴趣;三是能够坦然地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而有意义的关系
。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多个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指导文件,并对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其中,《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区县、镇(街)、村(居)的三级服务体系;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措施;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等等。2024年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则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六方面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
在本案例中,社工扮演了多个专业角色以有效地解决小华所面对的危机。在危机介入中,社工作为倾听者、辅导者和引导者,帮助小华处理父母双亡的哀伤情绪,并促进小华重获积极生活的动力。在朋辈支持方面,社工作为资源链接者,重新帮助小华建立正向的朋辈关系。针对亲属支持,社工作为家庭会议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发动小华的亲属共同就小华的监护安置和生活照料进行讨论。
在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社工不但要清楚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群团组织的相关职责,还要尽力促进多部门、多组织的协调,形成合力。在本案例中,社工成功地协调了以下相关部门,为小华危机的解决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1)民政部门: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统筹部门,同时亦是监护安置的兜底部门。
(2)派出所: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马上提供紧急安置。
(3)居委会:第一时间发现困境儿童并进行上报;中期联系并协调家庭会议;后期提供定期的关爱服务。
(4)教育局:为小华的转学和入学提供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时代要求必然要求社工具备相关的能力。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我国社工教育尚缺乏合适的教材和方法指引。因此,专业教育需要与实务社会工作通力合作,共同总结与归纳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包括:熟悉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政策保障;清楚政府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在个案预估、危机介入、监护安置等环节熟练运用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等等。
请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材料和启发思考题,并搜索文献进行初步思考。
第一,教师简要地介绍课程目的和学习目标(5分钟)。
第二,教师扼要地介绍案例(5分钟)。
第三,学生分组对个案的需求和介入进行分析(30分钟)。
第四,小组报告讨论结果(每组10分钟)。
第五,教师对每组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每组5分钟)。
第六,教师介绍案例的真实处理情况,并进行归纳总结(15分钟)。
学生在本地寻找类似的案例,并追踪观察社工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进行介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