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国家民政部门的重点兜底保障群体。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孤儿数量为15.8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为4.7万人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达35.1万人

广东省人民政府2016年将困境儿童划分为五种类型,包括孤儿、自身困境儿童、家庭困境儿童、安全困境儿童以及临时困境儿童 。这些类型的困境儿童均呈现出相似的特点,即: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完全依赖家庭帮助他们妥善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外部支持,那么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不仅仅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如何为困境儿童建立一个多方合力、稳定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网,是目前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江门市蓬江区儿童福利工作概况

本案例发生在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该区地处江门市东北部,辖区面积为324平方公里,属于江门市的中心城区,下辖3个镇和3个街道。《2021年江门市蓬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达86.57万人,户籍人口为53.33万人 。全区民政集中供养孤儿40人,散居孤儿14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共600余人。

2020年以来,蓬江区民政局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落实兜住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加强儿童福利政策有机衔接,严格落实儿童巡访制度,出台儿童福利新政策,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培训,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大力促进蓬江区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江门市蓬江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概况

2020年,蓬江区成立区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指导中心”),是区内首个聚焦困境儿童服务的综合性场所。指导中心以健全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为目标,依托辖区内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社工机构的专业力量,纵向打造区、镇(街)、村(居)三级关爱保护工作网络,横向发挥多部门的联动协调与社会资源整合的优势作用,着力形成“家庭尽责、政府兜底、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互动式服务保障平台。此外,指导中心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配备5名专业社工,具体落实相关的救助保护工作和关爱服务。

(三)江门市蓬江区孤儿的特点

2021年6月至11月,指导中心与机构社工对全区600余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关于服务需求的调研。针对当中的40名集中供养孤儿和14名散居孤儿,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需求。结果显示,蓬江区孤儿均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在以下三方面具有迫切的需求。

1.孤儿通常没有及时得到丧亲创伤处理

约50%的孤儿在年幼时经历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因病或意外离世对他们的心理影响较大。如果在早期没有对孤儿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提供支持,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其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态度。

2.部分孤儿因缺乏正向引导而产生偏差行为

调研发现,部分散居孤儿因其监护人的教导方式有问题,出现了辍学、沉迷网络的情况,甚至经多方介入后仍未能得到完全解决。

3.孤儿普遍存在对学业帮扶和生涯规划的需求

大部分散居孤儿由祖辈照顾,但祖辈在访谈中多表示存在孩子学习兴趣不足、祖辈辅导课业困难等问题。而生活在市福利院的14~18岁孤儿,很快面临升学甚至进入社会的情况。由于长期处于院舍生活,他们对于未来学业和职业等方面的规划有较大的需求。

二、服务过程

(一)个案背景

小华(匿名),13岁,是一个正在读初三的男生。处于青春期的他,在充满朝气的同时带有一点叛逆,喜欢运动、与人交流,但也曾有在好朋友偷窃时把风的行为。2021年11月,一次家庭纠纷变故让他一夜间变成了孤儿。在小华承受丧失双亲的痛苦时,小华的亲属皆不愿意成为其监护人。

在核实小华的情况后,区民政局高度重视并让指导中心开展紧急介入。小华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指导中心接受临时监护。驻指导中心社工为小华提供紧急评估、心理支援、生活照料等服务。

(二)个案预估

社工在接案后,首先开展了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工作,其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健康、教育、行为规范、生活保障、家庭监护等方面;朋辈、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支持情况;学校、居委会、公安以及其他部门已介入的情况。随后,社工结合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华开展全面的预估,内容和结果如下。

1.风险程度,重点了解小华生活保障、家庭监护等方面的情况

小华因家庭变故、双亲一夜离世,暂处于无人监护照料的情况。同时,小华丧亲的哀伤、愤怒等情绪,急需疏导。小华亦有厌学情绪,并自初中以来受到不良朋辈的影响,曾经有帮助盗窃团伙把风的偏差行为,需要提防因家庭变故而使偏差行为加剧的可能性。

2.受伤害程度,重点了解小华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情况

小华身体状况良好,但双亲离世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小华的亲属因为各种原因,都表示无法接手抚育小华,这让小华再一次遭受“遗弃”的打击。

3.社会支持程度,重点了解朋辈、学校、居委会、民政部门等提供的支持

在事件发生后,区民政局领导、社区儿童主任、驻指导中心社工及时介入本案;几个同小华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也很主动地关心小华。

4.亲属意愿,重点了解亲属接手抚育小华的想法

在小华父母去世当晚,小华的奶奶和姑姑不愿接听居委会的电话,拒绝协助照顾小华,导致小华只能被临时安排在派出所居住。

从上述预估报告可以看出,小华处于无人监护及照料的危机当中,且有明显的哀伤情绪。社工认为小华处于最高危等级的困境,需要迅速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

(三)介入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社工厘定了介入小华案例的介入方向,具体如下。

1.监护与照料

小华因家庭变故而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社工需通过临时监护为他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为其制订长期监护安置的计划。

2.情绪疏导

小华遭遇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社工需要通过哀伤辅导疏导小华的哀伤、愤怒等情绪。

3.教育保障

小华需要面对生活安排的变化,如未来的居住地、上学地点等。社工需与教育部门、目标学校保持联络,确定小华后续的返校安排。

4.偏差行为纠正

由于小华存在一定的偏差行为,因此社工需帮助其树立正向的行为观念,重新发展正面的朋辈关系,避免小华因朋辈压力而再次出现偏差行为。

5.社会支持

双亲的离世和亲属支持的薄弱,意味着小华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四)介入过程
1.介入目标

社工按照危机介入模式和社会支持理论,制定了以下服务目标:

第一阶段(危机发生阶段):

确保生活保障,提供临时庇护。在小华暂未确定未来去向时,通过指导中心的临时监护职能,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二阶段(危机应对阶段):

哀伤处理及输入希望。小华遭遇突发的危机,社工为小华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小华恢复原来的状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第三阶段(危机解决阶段):

提供支持,重建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多方沟通,确定小华后续的长期监护安置,同时加强小华的亲属、朋友对小华的支持。

第四阶段(危机恢复阶段):

恢复自尊心和培养自主能力。社工结合此次危机事件,不断与小华一起进行总结,肯定小华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长处。

2.具体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危机发生阶段):

接案后,区民政局迅速成立危机介入工作小组,选取儿童福利股室的工作人员为组长,负责统筹工作;选取指导中心的男性社工负责对小华的生活照料,并开展个案工作;选取指导中心的多名社工负责与各级民政部门、居委会、小华的亲属协调跟进事宜。

小华在进入指导中心接受临时庇护后,全程由同性社工跟进陪伴。尤其是第一天,小华哀伤情绪明显,同时因为进入陌生环境的缘故,防备心较强。社工通过真诚陪伴和耐心倾听,迅速与小华建立了专业关系并开展了个案预估。第一天晚上,小华就可以与社工进行深入交谈,愿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思念,并有哭泣的情况,情绪得到了宣泄。

第二阶段(危机应对阶段):

随后两天,社工继续利用哀伤辅导的方法,帮助小华发泄负面的情绪,使其情绪由低落、难过转向较为积极。同时,社工还发动小华的多个好朋友每天与其进行电话或者视频联系;朋友们的支持给予小华很大的鼓励,其哭泣的次数以及与人交谈的次数明显增加。

为了协助小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社工通过与小华订立每日的学习、娱乐、运动等活动的时间表,让小华逐渐适应在指导中心的生活。其后,社工陪伴小华拿着妈妈的遗物到殡仪馆送别妈妈,帮助小华表达对妈妈的情感和思念。至此,小华的整体情况明显好转,更愿意主动提及有关妈妈的事情。

第三阶段(危机解决阶段):

(1)多方协调,解决监护问题。

区民政局作为当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牵头部门,推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马上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小华的长期监护问题。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联席会议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由民政工作人员、社区儿童主任、社区儿童督导员、派出所干警、妇联主任、社工等一起动员小华的亲属担任监护人;同时,民政部门要做好社会救助的保障工作,教育部门要针对小华的就学做好支持,社工要与心理专家联合跟进小华的心理状况。二是由市福利院直接进行长期监护的兜底保障。

(2)开家庭会议,做亲属抚养动员。

在联席会议结束后,民政工作人员、社区儿童主任、社区儿童督导员、派出所干警、妇联主任、社工等迅速奔赴小华家所处的居委会,分别与小华的姥爷、舅舅、姨妈开家庭会议。但这些亲属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提供长期的监护照顾支持。

(3)提高小华亲属的沟通技巧,重建小华的家属支持系统。

尽管没有亲属能够或者愿意履行监护职责,但社工仍然希望这些亲属可以通过线上或探视等形式保持与小华的联系,给予小华情感上的支持。例如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通过与小华的姨妈进行面谈,倾听其难处,与之同理,并协助其学习与小华的沟通技巧。

第四阶段(危机恢复阶段):

(1)开展转院的心理引导,增强亲属的关爱支持。

由于第一套由亲属抚养的方案无法实施,因此小华需要按照第二套方案在临时监护的第三天后,转至市福利院接受集中抚育。社工安抚好小华的失落情绪,同时正面引导小华看到民政部门日后会照料好他的健康成长,他的亲属也会继续关心他。随后,社工通过与居委会的沟通,安排小华与其亲属进行道别,并让其亲属承诺会保持与小华的联系。

(2)进行适当的入院适应准备,增强小华的自我控制感。

入院前,社工与市福利院的社工做好了充分的对接准备,清晰地说明了小华目前的情况,并为小华争取了一个专门的养育员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过渡。同时,社工也通过照片提前向小华介绍了市福利院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小华提前做好入住的心理准备。而且,社工还与小华商量宿舍床位的布置,提升小华对布置新居住环境的参与感。

入院时,社工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陪同小华来到了市福利院,协助小华办理了入住手续,并再次结合小华的情况与市福利院进行沟通,同时鼓励小华表达自己对福利院生活环境的困惑。

(3)促进小华的院舍生活适应和融合,增强小华的自尊和自主能力。

入院后,市福利院社工接手小华的个案。头几天内,社工全面了解了小华的需求,缓解了其焦虑的情绪。随后,社工不但与小华共同制定了一份院舍生活作息表,还邀请小华负责图书馆整理工作,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小华非常开心地接受了社工所布置的任务,尤其对图书馆整理工作感到非常自豪,找到了自己在新生活环境中的价值。社工继续结合小华的长处,让小华担任宿舍管理员,负责管理两名年纪更小的孩子,督促他们整理、清洁自己的房间——他们在小华的督促下甚至获得了院舍“清洁小能手”的称号。

(4)提供定期的心理监测与辅导,及时给予适当的社会支持。

在入院的首个周末,市福利院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来对小华进行个案预估,结果没有发现小华具有较高程度的心理危机。因此,市福利院决定由社工开展日常的个案跟进。

在后续的哀伤辅导中,社工继续帮助小华表达哀伤和思念,例如陪同小华办理父母的身后事、鼓励小华通过整理父母的遗物来进行告别、在情绪低落的时刻陪伴小华等。

(5)保障小华就学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拓展小华的社交网络。

为了避免小华再受原来不良朋辈的影响,在咨询小华的意愿以及经过多部门的协调后,小华在市福利院附近的学校就近入读。首先,通过市福利院社工与新学校的积极沟通,学校安排了一名温和健谈、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小华同桌。其次,社工引导小华学会与他人相处,例如遇到同学询问其家庭状况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不要因自己的“身份”而自暴自弃。再次,市福利院社工为小华链接了院内老师和志愿者,帮助他在放学后复习功课,使他在学习上得到了支持和帮助。最后,市福利院社工经常带小华到篮球场上进行运动,也鼓励他与院内其他孩子一起跑步、跳绳等,以增强其社交网络,使其更快地融入院舍生活。

(6)帮助小华提前开展生涯规划,积极为未来人生做好准备。

随着时间推移,小华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参加中考。市福利院社工对小华进行了霍兰德职业测试,使其全面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通过以上分析,小华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面向护理或汽修等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服务成效

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社工从危机解除、监护安置、院舍生活、偏差行为纠正、生涯规划、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成效评估,情况如下:

(1)在危机解除方面,社工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及时提供临时庇护服务,解决了小华无人照料的危机。

(2)在监护安置方面,通过多部门联席会议,妥善处理了小华长期监护的问题,决定由市福利院为他提供良好的监护和生活照料。

(3)在院舍生活方面,在社工持续的支持和鼓励下,小华通过参与院内义工活动和接受情绪疏导,已适应院舍“大家庭”的生活。

(4)在偏差行为纠正方面,小华通过学习朋辈交往技巧,已经能很好地处理与院内孩子和在校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再与过往的不良朋辈有所联系并出现偏差行为。

(5)在生涯规划方面,通过社工的分享和引导,小华也明确了自己要当一名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方向,一改过往厌学的态度,积极为中考做准备。

(6)在社会支持方面,通过社工的引导,小华的姨妈和舅舅能够时常与小华进行线上沟通;学校安排了合适的同学对小华进行陪伴;居委会则通过定期的联系,对小华的情况进行回访追踪。

四、总结反思

(一)清晰的干预流程能有效地提升危机介入的效率

困境儿童危机的发生往往十分突然,其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非常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清晰的干预流程作为跟进指引。在本案例中,社工按照相关流程,快速地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展个案的资料收集和评估。这不但对妥善解决个案的危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为专业同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多方参与和支持对解决复杂的困境儿童个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社工践行社会支持理论。在正式支持方面,充分调动民政部门、指导中心、市福利院、居委会、学校等部门、组织的支持;在非正式支持方面,重建亲属、朋辈等支持系统。事实证明,只有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有机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打破部门界限壁垒,共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推进,跨部门联动协作显得越发重要。社工在开展工作前要厘清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群团组织的工作范畴和权限,这样才有可能在介入时借助民政部门的统筹角色,精准、有效地促进各部门、各组织的主动参与,最终形成合力为困境儿童解决问题。 K2vaIfUrpLPT9rVm4CmphFijwIKPoMCuYZvg9sW/G51VOm74at3Mu/crsOVHCW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