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显示,各地区在推动三产融合进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业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同时,三产融合也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得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等得到了链式一体化发展,使得分工更为专业化。然而,目前关于三产融合的研究仍大多局限于宏观的产业融合视角,忽视了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对三产融合的作用
。要素(服务)市场的开放突破了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催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且通过纵向分工、迂回经济与服务外包同样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性
。从产权细分和分工深化的理论来看,农业服务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逻辑
。而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同样能对农业本身起到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属于产业内部融合的形式
,且孔祥智、周振从第六产业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重要性
。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从内部推动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
在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下行时期,结合农业的多功能性特点,要扭转局面,实现其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就要开拓新思路。在农业的第三产业化发展中,除了可以将传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至休闲、观光等多种游览形式外,农业生产环节的种植与养殖本身也可以实现服务业化。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这种新型业态与模式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其与生产能够实现紧密结合,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三产融合、转型升级的一个潜力点。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年来也因此引起了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完善以供销系统为依托的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基于此,本章利用2016年北京市“三农普”数据,从普通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单位三个经营主体出发,剖析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下行时期,北京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收益以及农林牧渔不同行业服务收益的情况
。同时,本章对不同功能区、不同地形区、不同经营主体特征进行比较讨论,以期得出具有政策导向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