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时局稳定,经济状况好转,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可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每逢灾年,农民生活依然受到影响。初中毕业后,我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上师范,学校可以供吃供住,并且不交学费,毕业后当小学教师,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淮阴地区有所淮安师范,距离我家不到100里地,我们那儿的学生只要是读师范的,许多人都选择上这所学校。第二个选择是上高中,毕业后考大学。淮阴中学是我们当地规模较大的设有高中部的中学,如果想上高中就考这所学校。究竟读师范还是读高中,我一时拿不准,决定先参加考试再说。
我先到淮安师范参加了考试,接着又去报考淮阴高中。在淮阴高中考试期间,淮安师范的录取名单出来,就贴在淮阴中学教学楼前,我榜上有名。虽然被淮安师范录取了,但我还是继续将升高中的考试考完。不久,淮阴高中的录取名单也公布了,我也榜上有名。两所学校如何抉择呢?我虽然家庭贫困,读师范可以解决很多现实困难,但还是想多学些知识,梦想今后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在母亲和家人的支持下,我最终决定到淮阴高中上学。
初中毕业要照毕业照。在此之前,我从未照过相,所以初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是我的第一张小照片,至今仍连同证书一起保留着。
我的初中毕业证书得以保存下来,首先要归功于我的母亲。我参军,然后抗美援朝,将近六年没有回过家,母亲一直将这张证书收藏着。可能因为用糨糊在家里土墙上张贴过以便于随时看到我的小照片,加上家里保存条件不好,经过受潮和虫子啃噬,原本用厚厚的道林纸彩印、像奖状一样的证书,变得很旧、很灰暗,四边很残破,上面有褶子和虫子咬过的残痕。我将其带到北京以后,虽经下乡劳动、参加农村社教运动、到“五七”干校等多次折腾和搬家,它一直同我的其他重要一点的证件、照片等被保存了下来,很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2008年涟水中学80周年校庆时,我将这张毕业证书彩印了一份复制件,很郑重地赠送给我的母校涟水中学,在校史室存放并展示。原件我仍珍藏着。
★1950年,马绍孟的初中毕业照
1950年暑假过后,我到了淮阴中学读高中。第一学期没有读完,全国就广泛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同时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我作为共青团员,又是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军干校。
我在高中的学习虽然不到一个学期,但许多事情仍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初中三年,我们受到战乱的影响,不断地迁移,学到的书本知识是很有限的。高中阶段,教育趋于正规,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数学课学的是三角函数,并补习平面几何,因为初中阶段未学过。我感到听数学课多少有点吃力,语文课问题不大。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有一次以大舅徐国珍的牺牲为题材,写了一篇充满情感的作文,得到语文老师杨维英的好评。还有生物、音乐、体育等课程,我都认真努力地去学习,求知欲望很强。
我上淮阴中学后不久,就被选为校学生会文娱部副部长,参与组织学生文化娱乐方面的活动。部长是金洪珍,她初中时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比较活跃,有文艺才能,因多次演出《小放牛》,会唱会表演,会指挥大家唱歌,而受到同学们的称赞。1951年初她也参加了军干校,后来被分配到北京公安干校,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现已退休,安享晚年。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二胡、笛子都能玩两下,但水平很低,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当时淮阴中学校门外两边墙上非常醒目的宣传标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艺术大字是学校布置我写的。有一次,附近化工厂要出一期宣传抗美援朝的壁报,到淮中来请求帮忙,教导主任徐孟依老师派我去,我欣然同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虽然参加了一些业余活动,但并没有影响学习。
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较之新中国成立前有所改善。宿舍睡的是木地板通铺,下面垫着麦秆,被褥是自备的,家境贫寒带不了被褥的,只能将就着两人合盖一条被子。对困难学生,学校给点粮食补贴,以解决吃饭问题。我是被补助的学生之一。据说,学校至今还保存着我和一些困难同学被补助的历史记录。我的家人靠省吃俭用,卖鸡蛋和卖粮食换一点钱给我买书,非常不容易。冬天我穿着很乡土气的棉袍,棉裤的腰带用的是绳子,不少农村来的同学也都是这样。
农村青年见识不广,接触范围有限。在淮阴高中读书期间,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有一天晚上,在淮阴城南公园的礼堂,解放军放电影,人特别多,我挤进人群,踮着脚稀里糊涂看了一场,后来听说放的电影叫《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进淮阴以后,看到不少楼房、商店,京杭大运河里有许多船只来往,很热闹,我当时的感觉真是土包子进城,大开眼界。
★2002年5月,淮阴中学同窗和杨维英老师在天安门相聚
(左起:杨太和、金洪珍、杨德珍、杨维英、马绍孟、李华亭、王平、张俊华)
高中时的老师对我们都不错,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张哲元、语文老师杨维英、教导主任左言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参加军干校后不久,徐孟依老师、左言清老师都专程到南京看望我们,带来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入伍同学的关心和慰问,鼓励我们在军干校好好地学习与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为国奉献,为母校增光。后来我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依然同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保持书信往来,汇报我的战斗生活,并得到他们高度热情的关心和鼓励,从而获得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淮阴中学是我参加工作、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我从这里走出去,步入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折,即从一个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中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后来又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全国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为我后来的发展进步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一直感恩中学老师对我们进行的多方面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多年以后,2002年淮阴中学100周年校庆时,我和在北京的部分校友,给母校捐赠了一块灵璧石,上面镌刻着“精英苑”几个字。2012年淮阴中学110周年校庆时,我和在北京的部分校友,又给母校捐赠了一块大石头,正面镌刻着“思源”两个字,背面镌刻着“情系淮中”四个字,以表达广大校友饮水思源、不忘母校恩泽的深厚情意。这两块石头立于淮中的校园内,成为永久的纪念。我曾多次应邀参加淮阴中学的校庆活动,向母校师生和校友汇报我的奋斗历程,交流人生感悟,表达继承母校光荣传统、开创美好未来的心愿。
★1951年1月,马绍孟的高中肄业证书
如今的淮阴中学,就其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校园建设、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来说,均已走在时代前列。今非昔比,淮阴中学作为示范高中,它的若干重要评估指标,在江苏省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的。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每年都为国内一些顶级的著名高等学府输送许多优秀毕业生。有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名流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爱岗敬业、默默无私奉献的老师,他们一代又一代地辛勤耕耘,以言传身教诠释与传承淮中的校训与传统,使之不断地开花结果。近些年我接触较多、堪称教育家的张元贵老师,近十多年连任数届淮中校长,在任期间,使淮中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张校长的勇于担当精神、开拓创新能力以及领导与管理水平,令人钦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我常常因为没有读完淮阴高中而有些遗憾,这当然是当时特定历史因素造成的。令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2012年淮中110周年校庆时,张元贵校长在庆祝大会上亲自为我颁发淮阴中学“毕业证书”(特一号)。这份特殊的毕业证书,虽然只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内涵丰富、深刻,体现了母校对学子们的关爱和激励,体现了“淮中以我为骄傲,我以淮中而自豪”的精神。我珍藏这份证书,更珍惜母校对我的厚爱、鼓励和期待。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应当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停,奋斗不止,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为母校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