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社会”是什么?

“社会”作为一种概念的兴起及其内涵的确定、扩展和流变,都与现代化所造成的历史情势息息相关。这表现在,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高度依附于家庭、部落、城邦、教会、庄园等各种组织,必须按照组织的需求或规范而过一种集体的生活。正如涂尔干所言,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的,每个人都没有自由,像无机物一样附着于集体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有主”和“有名”的,无论你是什么阶层,均没有多少交往的自由;只有那些被集体抛弃的无名无主、无依无靠的人才能获得“自由”交往的机会,从而形成所谓“社会”。简言之,在古时候,“社会”作为一种交往形式和人群形式是稀罕而无足轻重的,自然也不会产生“社会”这样一种观念和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轫和推进,各种传统组织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性,相应地,自发自愿、自由自在的结群和交往,亦即所谓“社会”也越来越活跃和普遍。作为对该现实的反映,“社会”也就逐渐兴起并积淀为一个稳定而常用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作为一个概念的诞生是现代化的产物。

更进一步说,“社会”概念的兴起又特别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莫大关系。众所周知,现代化最早始于西欧,而推动现代化最用力的是新兴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出身并不高贵,他们在封建社会中其实是地位低下的第三等级。作为第三等级,他们一方面被忽视和鄙视,但另一方面也因此而摆脱了上流社会必须面对的许多束缚,获得了上流社会所没有的许多自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通过自由交往形成自己的“社会”。换句话说,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最先能够形成“社会”的往往是那些地位较低的阶层。这也是“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在泛指通过自由交往而形成的任何群体的同时,又往往特指由那些阶层较低的人所结成的群体的原因。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自由形成的“社会”,孕育了后来的“市场”。而“市场”的兴起,反过来又要求进一步扩大交往的自由。承认和扩大“社会”的力量,遂成为一种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胜利,“社会”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越来越普遍,“社会”作为一种现实力量越来越壮大,与此同时,“社会”也被赋予越来越崇高的价值。相应地,“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慢慢地就普遍到人们已经不觉得它曾经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与现代化的步伐相一致,即便在欧洲,“society”作为一个概念的兴起也是19世纪的事

这样一种历史渊源,使“社会”一词同时获得了两重基本含义:第一重,作为对当下和现实的刻画,它往往指向那些被忽视甚至被鄙视的人群或力量。这时候,所谓“社会”,就是人们想不起、记不住或者不想理的那些内容的总称。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剩余物” ,亦即一个总体中减去人们想得起、记得住、点过名的内容之后剩下的那些内容。前文郑杭生、陆学艺等人关于“狭义”的社会的解说,正是这样一种“社会”观念的反映。参诸历史,“社会”获得这样一种含义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它最初确实就是一个用以描述此类人群和力量的概念。

然而,如前所述,在概念发展过程中,“社会”还被赋予了某种崇高的价值。这就使“社会”获得了第二重含义,即作为一种理想和愿景,它表示“大团结”,亦即所有个体通过自由交往而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是一种彻底消除了异化和不平等的、每个人都充分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状态 TsrsEzhSCd4ZSH6LWSA03GAt0wShKq22MPEjOiiURYIuGj4BNNKt/QG8EtXCza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