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群众路线、计划体制与社会治理

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虽然没有提出“社会建设”的口号,但作为其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的群众路线却实实在在抓住了社会建设的真谛。根据党的经典论述,群众路线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体谅和照顾群众,即使他们的诉求是落后的甚至无理的,也主动倾听,绝不排斥;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 。这一路线背后的基本理念是党关于人民群众的深刻认识:一方面,人民群众有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予以尊重;但另一方面也要承认,群众中先进分子总是极少数,处于中间和落后状态的总是大多数,因此必须加以教育和引导

不难发现,群众路线本质上是一种要求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置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一方面认识到社会性中蕴含着创造性,意味着无穷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活力只有加以适当的组织,变成公共性,才能形成真实的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了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实现了联结与团结的有机循环。

1949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合一。在现实生活中,国家是公共机构的终极代表和公共性的终极体现。因此,这样一种体制意味着公共性几乎完全吞没社会性,由此导致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张力在表面上消失。由于“社会”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显著的存在,所以当时国家虽然开展了许多在现在看来属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工作,比如禁烟禁娼、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等等,但并未将其称为“社会建设”或“社会治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虽然高度有序,但也严重地抑制了社会联结的自主性和丰富性,由此造成整个社会的活力不足,由国家大一统的公共秩序最终难以为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始推动市场经济改革,为此必须赋予社会一定的自主权,于是社会从国家的掌握中分离出来,开始自主建立各种联结。在此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分化,联结与团结的张力,亦即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越来越大。到21世纪初,这个张力终于大到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党和国家启动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与民国时期不同,这一次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主要是针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不是“行民权”,而是“厚民生”,或者说,属于针对弱势群体和弱势特征的“小治理”,覆盖范围主要是处于角落里的“小社会”。一方面,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所处的阶段来说,“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社会治理中最紧要、最尖锐的问题,这一定位无疑是准确的。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平衡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这就要求具有“大社会”视野,打造“大治理”格局,于是存在一个如何从小治理逐渐向大治理过渡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从本书的观点出发,关键还是紧紧抓住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这一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小治理与大治理的有机衔接,防止两种治理相互脱节甚至对立。应该说,这种倾向目前并不少见,在某些领域和场合甚至还比较突出。一种情况是小治理脱离甚至妨碍大治理。这主要表现在:关心、照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应该的,但一些地方背离适度普惠原则,标准设置过高,甚至对群众一味迎合、迁就,对不合理诉求不愿管、不敢管,相当于放弃了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职责。这显然背离公平原则,伤害社会团结,不利于营造正义而有序的公共生活。

另一种情况则反之,是以公共利益为由,把自发自愿从而比较散漫的社会交往视为洪水猛兽,试图把一切社会交往组织化、正规化,以致国家管得太多、太死,使社会养成惰性或失去活力。这样一种倾向,无异于党的群众路线所批评的命令主义倾向,违反了“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cJ1xyVyC3Mh4dPbeCvv+dxTkRJmMFBlk5jLvuoKz9Nzk4teOKg0CVzcFlRy0jh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