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与公共性或者联结与团结的关系,之所以成为社会治理的本质内容,是因为它关系到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悖论,即发展与秩序的关系如何平衡。
发展与秩序的关系是随着“社会”这样一种人类生活新形态的诞生而必然产生的一个悖论:一方面,有秩序而无发展,秩序自然难以为继,但有发展而无秩序,发展同样难以持久。在这个意义上,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但另一方面,发展本身却会不断地打破旧秩序、构造新秩序。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又是相互对立的。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使发展与秩序形成一个相生而又相克、相反而又相成的悖论。在传统社会中,因为不以发展为念,注意力都在秩序上,所以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理性主义精神的兴起,发展成为人类一种旺盛的、不可遏止的追求,发展与秩序的矛盾于是越来越突出。由于这个悖论是伴随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故可称为“转型悖论”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将进步与秩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无疑是敏感地捕捉到了转型悖论对“社会”运行的决定性影响。
上文已经指出,扩大社会性有助于释放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而增进公共性则有助于更好地保持和构建秩序,因此可以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是发展与秩序的关系,即转型悖论在社会治理实务中的具体要求和展现。在前面,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根据场景可能表现为联结与团结、小社会与大社会、小治理与大治理的关系;在这里,它又同发展与秩序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与多种社会场景都有顽强和密切的联系,正体现了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作为社会治理之核心内容的性质。
转型悖论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阵痛,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严重。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理论和政治命题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阵痛的反应。可以说,转型悖论越突出、对转型悖论的认识越自觉,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明确提出“社会建设”或“社会治理”命题的可能性越高。从历史上看,西方其实也是有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
,但并未出现“社会建设”或“社会治理”这样的概念,这与其作为先发现代化国家,转型悖论不如发展中国家严峻有关。
中国是一个疆域大国和文明古国,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受的磨难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面临救亡图存的强大压力。在这一压力的紧逼之下,人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广大国民囿于各种血缘和地缘纽带的束缚,社会性和公共性严重不足,导致整个社会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无法形成社会改造所需要的集体行动。于是,“组织起来”
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呼声。探讨怎样把中国人组织起来,成为当时革命家和理论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
自民国初年以来,“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最强音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下,全体国民都囿于家族、村落等血缘或地缘组织,首先缺乏社会性,进而缺乏公共性,难以应对现代化的种种挑战,特别是西方列强的欺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社会治理在中国逐渐浮出历史的海面,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一项重要政治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