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社会”与社会理论

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乍听似乎是一个只有公共管理学科甚至公共管理实务才关心的问题,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事实上,从社会学的诞生和使命来说,“社会”如何组织和治理必然是其核心研究议程,从社会学史上看,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正是社会学考察该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社会学家操着不同的语言而已。

前已指出,“社会”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人类生活形态的一次划时代变革。这自然会引起思想家们的强烈关注 。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各种社会理论,核心旨趣都是剖析这个新生“社会”的演化逻辑并据以描绘人类生活的愿景。其中,在理论上最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莫过于“社会”中蕴含的一个基本难题,即联结与团结的张力:一方面,“社会”的出现,意味着人与人的联结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丰富,理论上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社会”的出现,人们越来越相互依赖,因而越来越需要公共生活,但偏偏“社会”又是分工和分层的,并且越来越复杂,由此造成人与人的团结越来越困难,公共生活越来越难以举行。这样一个矛盾,可能会生生窒息“社会”为个人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甚至走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恐怖前途。

于是,怎样走出这样一种困境,成为近代以来社会理论家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范畴对这一历史巨变做了阐述。其中表现最典型、影响最深远的是所谓“自然状态”学说。自然状态学说内部包含多种理论,互有分歧,但核心关切都是怎样构造一种制度,使人们能够摆脱各自为政的、混乱和野蛮的“自然状态”,走向能够合作的、文明和有序的“政治状态” 。显然,它不仅关心“社会如何组织”这个问题,而且是从社会性与公共性、联结与团结的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所谓“自然状态”和“政治状态”,其实就是社会性和公共性、联结与团结的另一种表述。

具体到社会学,孔德之所以创立这么一门学科,也是注意到“社会”作为一种新的划时代的人类生活形态,需要加以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而他把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定为秩序与进步,无疑也是在回应对这个新生的“社会”如何加以组织的问题。之后马克思、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其实都是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逻辑,以诊断当下的问题并推演未来的前景。

他们为此而开发的种种理论范畴,如“异化” 、“共同体与社会”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理性化” 等等,都是致力于刻画“社会”内部的基本张力,即“社会”的诞生一方面使个人摆脱了种种传统的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人的个体化和原子化,成为有联结而无团结的散众。“社会”如何避免自我毁灭而实现新的团结,着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使用不同的范畴、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很显然,他们所关心的这个问题,同本章所说的社会性与公共性、联结与团结的张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谓异曲而同工。

其中也有一些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和哈贝马斯等,直接用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来刻画人类社会的演进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性与公共性在历史上是一种正反合的辩证关系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性与公共性是统一的,但随着阶级分化,公共性逐渐脱离并凌驾于社会性之上。这集中表现在,国家成为公共机构的终极体现,却又以公共服务之名而行阶级统治之实。因此,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消灭国家,使人类摆脱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对立,再次回归统一。基于类似思路,哈贝马斯的理论,核心便是怎样通过真诚无碍的沟通打破“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恢复本初意义上的,即“社会”与“公共”保持高度一致的生活世界和公共领域

由此可见,“社会如何组织”的问题确实是近代以来社会理论的核心研究议程,而其中的基本理论关切便是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基于这一理论视角,社会治理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怎样处理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以实现社会联结与社会团结的良性循环的问题。这与我们从新冠疫情中得到的观察是一致的,也为我们观察、反思和推进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尺。 SXH3/tTat9GIZPL2QF4TqBjqDU3uDNHp8T4+fr+JkXqAidUWeN1o6dHRthgZFm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