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社会”在哪里?

如前所述,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一个严重的困惑是,“社会”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使人工作起来很茫然。这就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在哪里的问题。“社会”在哪里?基于上面所揭示的“社会”的两重内涵,那么,“社会”在现实中的存在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地方:一个是“角落里”,一个是“衔接处”。其中,“角落里”主要描述第一重即“剩余物”意义上的“社会”,而“衔接处”则主要描述第二重即“大团结”意义上的“社会”。

所谓“角落里”,是指人类生活中不那么起眼、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具体来说,它首先包括所谓“弱势群体”,即那些因为老弱病残等原因而整个在生活上表现得比较脆弱的群体。但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它还包括弱势特征,即那些不为某一群体所特有,但可能导致任何群体和个人在生活上陷入困境的特征,比如抑郁、过劳、焦虑、失眠等等。特地指出弱势特征的意义在于,不少在整体上普遍被认为属于强势的群体,也可能因为受某些特征的困扰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脆弱。比如,许多影视明星虽然总体上生活优渥光鲜,却饱受失眠或抑郁的困扰,从而在某些方面显得很脆弱。弱势群体和弱势特征是一个社会的软肋,需要重视却总是被忽视,不啻阳光不到之处,故称“角落里”。

所谓“衔接处”,是指那些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部分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纽带。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各种需求,因而必然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结构,以承担满足这些需求所必需的职能。人类的需求在不断地演化和分化,相应地,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分化。像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安排,就是社会结构不断演化和分化的结果。不过,尽管从分工的角度来说这些制度安排是相互独立的,但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说它们又是连为一体的。因为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制度,彼此再怎么分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的产物,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从而最终在整体上也都受着人的需要和活动的调整。因此,它们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互连接而非完全脱节的。而那些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部分衔接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就是这里所说的“社会”的第二种存在。

相对于“角落里”,作为“衔接处”的“社会”没有那么直观。如果打个比方,人类生活的整体就好比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安排就好比主干道,那么“社会”则是把主干道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连接道。与“角落里”一样,作为“衔接处”的“社会”也不那么起眼、容易受忽视,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就像许多城市的交通建设,只把主干道修得宽宽大大,却忽视主干道之间的连接道,结果往往最堵的是连接道,连累主干道的通行效率也大为降低。针对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费孝通曾经说:“社会现象在内容上固然可以分成各个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孤立的……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的,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这一阐述非常有启发性。

具体来说,“衔接处”又是指什么呢?指社会交往,或者说社会关系。这里所谓“社会关系”,不是所有制关系、雇佣关系等抽象的social relationship,而是朋友关系、夫妻关系、同学关系等具体的social ties。人类的各种活动,一方面最终必须落脚于社会交往,依靠社会交往去实现,另一方面又不断创造新的社会交往,进而繁育新的人类活动。正是这种看似寻常的社会交往,发挥着如同软件系统中的底层代码一样强大的功能,不动声色地把人类活动的各个部分串联在一起。离开社会交往,整个社会系统就会散架,举凡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什么活动也无法进行。当然,不是所有社会交往都能发挥衔接功能,如果是只联结而不团结,反而会造成社会脱节、断裂甚至对抗。因此,“衔接处”意义上的“社会”,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团结的社会交往。

对“社会”概念的阐发,为观察、理解和推进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下一章将揭示“社会”的二重性,以及由此引出的社会治理的中心内容。 QCadjFm4e8CHOBH9SuA6oZC/aKF9TF5gtXzW2Rpih5dV3G66LsXQFVYsrNZMT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