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尼斯贝特的回忆录《人类如何思考》所写的推荐序。
尼斯贝特的名字是从我大学的室友彭凯平那里听说的。凯平告诉我,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尼斯贝特曾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来讲过学,我应该听过他讲授的社会心理学。但是对这件事情以及尼斯贝特这位教授,我却一点记忆都没有。不过,在尼斯贝特的这本回忆录中,确实提到了1982年在北大心理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的事情。那我到底听过他的课没有,这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的“历史悬案”。如果当时我听过课,那我认识尼斯贝特教授就已经有40多年了。
尼斯贝特在为自己回忆录写的短短的序言里,一开始就解释了他为什么用“思考”作为回忆录的标题。他写道:“每个人不都在思考吗?是的,但对‘人类如何思考’进行深入思考的人并不多,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此外,只有极少数人付出一生的心血从事思考方面的科学研究。”我记得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提到,自觉是每一个人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所传承的文化有一种反思和批判。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我相信尼斯贝特的话是对的,对“人类如何思考”进行深入思考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这本回忆录十分坦诚,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庭。他谈到自己母亲的一些问题,也谈到自己父亲的一些问题,包括自己父亲的心理问题。作者承认,父亲的心理问题也影响到了自己,只不过自己的症状比父亲轻微一些。作者后来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例如发病的时间就用来专心写作。这是积极的转化,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完全就是自发的积极心理学。
我觉得这本回忆录有以下的价值可以着重提到。
首先,由于作者参与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许多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简史,当然主要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简史。由于美国心理学的世界性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简史可以大部分地反映过往几十年世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读史使人明智”,学科史可以让人们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从而获得启发、少走弯路。目前在国内西方心理学史的作品能看到不少,但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史的作品却很难找到,这本回忆录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缺憾。
其次,回忆录大致按时间序列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学术研究的生涯。里面谈到的很多研究内容是我们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里面耳熟能详的。作者详细地回忆了这些研究是如何发生的、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以及客观展示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同一研究话题的讨论乃至争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的社会心理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对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无论是资深研究者还是刚刚入门的学术新兵,都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最后,这本书还可以看作尼斯贝特的个人生命史和心理传记。在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中,受到其他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影响,目前也十分注重个人叙事的研究。本书就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自我叙事,正因为是心理学家,里面涉及的关键内容与个人的心理发展、人格成长密切相关,本身就是一本个人叙事的研究范本。专门从事质性心理学的研究者,还可以对这本回忆录进行再研究,写出新的生命史和心理传记作品。
这本回忆录当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例如作者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尼斯贝特就阅读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及弗洛伊德的相关著作,这些都对其日后的个人成长和职业选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阅读与弗洛伊德相关的著作,结合到作者的父亲以及其本人遇到过的心理问题,尼斯贝特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十分顺理成章了。目前,国内的心理学界不太注重读书,只强调读论文,我觉得这是一个学科的隐忧。我不反对读论文,甚至坚决支持读论文,但我反对只读论文不读书。尼斯贝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在自己的成长历程当中,是一定要有大量的读书经历的。
回忆录中还多次谈到了作者从小就有的抱负,以及这种抱负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谈到抱负的时候,作者还提到宗教里面的“使命的召唤”。我想,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一定是一个胸怀抱负的人。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让我联想到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国文化很看重一个人从小要立大志,只有立大志的人,将来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心理学的研究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想,心理学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当中,也应该用抱负、担当、使命来提醒同学们,用立大志来促成一个人成大才。
尼斯贝特最后任职于密歇根大学,他对密歇根大学是无比热爱的。作者在书中反复谈到密歇根大学的文化氛围,谈到密歇根大学优秀的同事们。他对密歇根大学的热爱,主要基于学校里面有非评判性的良好氛围,他认为这一点是让每一位研究者能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证。我们知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非评判性的良好环境,可是我们今天的状况正好与此相反。同样地,一所好的大学也应该有非评判性的氛围,但可惜今天这样的氛围也很难遇到。
作者在回忆录里面还反复提到了学科交叉的意义。他认为自己一生当中能做出来的很多重要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往往都是与多学科学者协作的结果。他谈到自己在大学参加了大量的交叉学科讨论的小组,按尼斯贝特自己的说法,除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与他合作过的还包括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行为遗传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统计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精神病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律学者,等等。说到这里,他再一次夸奖了密歇根大学:“能与这么多优秀的人共事,完全是因为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在密歇根大学度过的。那里汇聚了来自各领域的杰出学者。同样重要的是,密歇根大学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我相信,行为科学领域的合作在密歇根大学比在美国任何其他大学都更为普遍。”
回忆录当中还谈到了一些趣事。例如作者提到了自己做的梦,梦中发现自己备不好课,十分地焦虑。读到这样的梦,让我会心一笑。因为我自己哪怕已经做了多年的大学老师,依然有时候会做梦,梦到自己的课没有备好、没有备完,但糟糕的是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原来尼斯贝特也有这样的经历,这让我有了一些释然。
作者谈到了自己的性格,说他自己非常独立和个人主义,但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却非常相互依存和集体主义。作者在回忆录中反复提到的合作,就是这种相互依存和集体主义的表现。尼斯贝特还花了相当的篇幅谈了自己和研究生的关系,提到他很多著名的研究都是与研究生合作的。在回忆录的最后一段,尼斯贝特写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呢?主要是关注政治和时事。我经常提出一些研究想法。如果有一个好的研究生在我身边合作就好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作者怀念良好人际关系的情感,也看到了一位真实、淳朴、谦逊的社会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