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写书序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项写作,为什么?这源自我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一段经历。一天,我来到导师张厚粲先生办公室,见她正在看一本新的国外教材的前几页,一般来讲,前几页都是书序。我那时读书从不看书序,而是直奔主题内容,我就问张老师:“为何这么忙,您还看书序?”张老师歪着头看着我说:“我看书都是先看书序,再看正文。因为书序能够让我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与写作脉络,书序具有引领作用,会对学习后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形成了一种习惯,先看书序再读正文。

每次出版社或作者让我写书序时,我都会认真对待,通读全书后,再抽取出我对作者思想的理解与感受。潇檬这次让我写理查德·E. 尼斯贝特回忆录的推荐序,我接受了。因为理查德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我想看看他的人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因为是回忆录,满满的人生叙事,所以我的推荐语也以回忆的方式开篇。

读着理查德的回忆录,我也在思考着他的人生思考方式——微观且学术。我将我读后的“思”与“感”分享给大家。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人生

理查德回忆录的书名是以“人类如何思考”为题,看他的回忆录要有思考,符合他的社会认知专业背景。在这本回忆录中,看似理查德在碎嘴皮子式唠叨他的一件件点滴经历,但是他通过对每件事的思考,给出了他的人生思考建议。这常常是人们忽略的思考,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经历中只有体验,没有思考,所以被情绪所绑架,无理智地慌乱。而理查德则平静地思考着所遇的人与事,对遇到的不公事情不做过激的情绪反应。例如,对自己研究成果被合作者发表,他只做出了“人际疏离”的冷静表达。

人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过的人生一定是混沌浊碎、毫无色彩的人生;反之,以思考的方式回顾人生是心理学家的人生范式。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最具思考力的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E. 尼斯贝特在他的回忆录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所以,读理查德的回忆录,需要带着思考的大脑去细品。

人生应该怎样思考?查理德用了前置思考和后置思考,即前思后想。在人生选择时他常用前置思维做出预测与规划,我在总结理查德的前置思维时发现,他有两个选择原则:一是选择社会心理学专业方向,二是喜欢与聪明人共事。他坚定地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唯一从未被行为主义化的子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是认知革命中最早的战士之一。对于各种理论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家来说,一直都很明确,社会相关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对事件的心理解释,而不是学习到的刺激–反应联系。”他可以错过哈佛大学美国人格心理学大佬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的学习邀请,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导师威廉·J.麦奎尔(William J. McGuire)。麦奎尔极为聪明但脾气不好,把理查德骂出了办公室,导致二人关系破裂。理查德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不是对专业的后悔,而是对人选择的后悔。他马上启动了后置思维,及时止损,他换了更有名气、好共事的社会心理学导师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

境遇会带给我们什么

人生有两大影响因素:环境与遗传。理查德认为,很多研究人类思维的学者所共识的观点是,重视遗传基因的作用而忽略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他用自己的人生对抗了这一观点。

自由环境中的自由童年

童年对成年有什么影响?自从弗洛伊德提出这一问题后,这就成为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理查德的童年时代,母亲对他的作用很关键,更多地体现为心理帮助。母亲美貌动人,拥有不同寻常的活力、卓越的才智、令人捧腹的幽默,是个极具魅力的说书人,是个好母亲,也是个好妻子。母亲为孩子提供了自由成长的环境,让小理查德的性格不受制约地发展,形成了很多特立独行的人格。“爱游荡”,为其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性;“逆恐行为”,让其不断地冲进思维禁区;“博览群物”,让他接纳一切事物,他在自家鸡舍里建了自己的“博物馆”,训练了其科学观察力;“顽皮出格”,让其形成了不拘一格的言行风格。

而父亲的奋斗也为理查德提供了经济帮助,让他人生走上了比原本更顺达的道路。但是,理查德也有着来自父亲身上的问题基因的遗传,父亲有双相情感障碍,让理查德在上学时显示出患上这种疾病的先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人生发展与成就。

理查德说他得到的最好教育来自妈妈而不是学校,妈妈给了他很多书去阅读,以“治疗”具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小理查德,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基础。我发现,很多人格心理学家在面对人生困境百思不解时,选择了博览群书。理查德的妈妈给了他思考问题的钥匙,让他从书中找答案。在努力了解父亲精神疾病的过程中,理查德阅读了卡尔文·霍尔(Calvin Hall)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这本书对他来说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他从中阅读到关于人们脑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这些想法如何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的理论,这令他激动不已。之后,在理查德面对自己出现的双相情感障碍时并未恐慌,而是有效应对。他说:“轻度躁狂发作过后的冷静时光成为我最富有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在那些时期,他开启了后置思维,整理和改进轻度躁狂时涌现的最佳思维火花。

自由环境中的学术风格

理查德在塔夫茨大学读本科时,有苦有乐。但是,他回忆道:“这些难忘的文化经历都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他也在不停地思考个人经历的答案,在塔夫茨大学的几次经历都成为他后来的研究问题,如失眠悖论等。

密歇根大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镇,聚集着一群才华横溢的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的职业选择落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老巢”。密歇根大学的学术环境是以非评价性的氛围和跨学科的交流为特点,学者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思想和合作,依据问题组合研究团队,不同的专业视角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学术活力。理查德认为,这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密歇根大学一直以来的学术优势,这是许多大学所无法比拟的。理查德说,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环境。

之后,在密歇根大学,理查德和李·罗斯合著了一本书《人与情境》( 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 )。在书中,也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境遇会带给我们什么?

与谁共事会给我们带来何种职业状态

理查德的回忆录不仅是个人回忆,还回忆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学术人。在理查德的学术生涯中,其周围不乏各种我们在很多教科书里读到的心理学杰出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选择聪明的共事者

理查德认为与聪明的同事与学生在一起,会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如何才能找到聪明人呢?理查德给出我们一条有趣的经验——聪明人能识别天才,而平庸人……

面对这些心理学大咖,我们自动就会将自己放入平庸之列。但是,我们更想知道如何像聪明人一样去识别好的共事者。聪明人身上有什么特点,“他们身上有一束光”这是理查德称赞天才的用语。他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杰出的诀窍:“当某人经常在我所熟悉的领域而非他熟悉的领域提出新颖而有趣的观点时,我就有可能认为他是天才。”

书中描述了理查德与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一段趣事,理查德认为,“与阿莫斯聊天可以衡量你自己的智商。你越聪明,你就会越快地意识到他比你更聪明;只有不聪明的人才没有办法发现这一点!”正如另一位同事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所说:“平庸的人不了解比自己更高明的存在,而有才华的人却能立刻识别出天才。”

而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也是一位天才的教师,他也说出了鉴别聪明人的特征——能够简洁清晰地讲明自己思想的核心,他非常赞同一句格言:“任何科学家如果不能向一个10岁的孩子解释他做了什么,都是江湖骗子。”

内卷与被内卷同事如何共事

理查德发现自己在中年时期变成了工作狂。之前,他可以找同事喝杯咖啡,扯些八卦,或者以一种慵懒的、漫无目的的方式去阅读杂志,甚至阅读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文章,悠闲地看着广告。20世纪80年代,这种状态戛然而止。这一时间点也说明了美国的内卷从那时就出现了。

他与同事罗伯特·扎荣茨讨论为何会出现这种转变?扎荣茨分析,因为系里出现了一些不顾一切努力工作的人,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糟糕的榜样,特别是努力的女同事。罗伯特·扎荣茨说:“如果你周围的人一次走两级楼梯,并抱怨他们有多辛苦,你就会开始自己更努力地工作了。”理查德不太接受对职业女性的解释,但是,他意识到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不利于创造性思考,因为很多非常好的想法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才会出现。理查德开始分析如何破解内卷。

聪明的工作狂一定会有卓越成就吗

聪明加努力是成功者的标配,但理查德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他比较了身边两位导师麦奎尔和沙赫特的不同工作特点,其中有对当下内卷的别样解释。麦奎尔是位超高智商且有成就的科学家(麦奎尔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社会与人格分会主席,198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而沙赫特智商不如麦奎尔,但工作更具成就(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麦奎尔的研究风格是追求复杂性且每周工作70~80小时,他工作很扎实,但却得到了不多的赞扬;反之,遵循简单性原则的沙赫特,每周工作只有40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但其研究更具影响力。理查德从中悟到,工作狂并不能保证工作做得出色,即使对智商极高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工作时间并不与业绩成正比。理查德为当今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职业榜样——沙赫特。

理查德认为,研究也需要时间管理,要运用经济学家的规则来判断课题的投入成本。有时在你已经投入很多的研究课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收获时,你就越不想放弃,就越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你可能会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或金钱来挽救“沉没成本”。理查德提醒我们“不要花钱填无底洞”,不要指望在已经消耗了很多时间的那个问题上找回你已经失去的时间,要及时止损,不要用赌博心理去做科研。

怎样成为快乐的共事者

沙赫特比麦奎尔省下的那一半工作时间在做什么?据理查德说,沙赫特是一个很八卦的人,喜欢聊天。用天才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的话说:“做好研究的秘诀是始终保持一点不务正业。”换言说,如果你总是很忙的话,那你就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有时候会使你的想法以某种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阿莫斯办公室里大家总是笑声不断,阿莫斯是个很风趣的人,爱玩、享受生活,是位快乐的工作者、丰富的生活者。他最大的特点是不给共事者带来压力。

在比较阿莫斯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两位学者的不同工作风格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阿莫斯才华横溢,丹尼尔慢条斯理;阿莫斯乐观,丹尼尔悲观;阿莫斯幽默,丹尼尔古板;阿莫斯是自信的化身,而丹尼尔则对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充满了焦虑与怀疑。丹尼尔会在项目快要结束时开始挑剔其中的一些问题,然后不停地纠结,直到最后整个项目变得支离破碎。与阿莫斯不同,由于丹尼尔的喜怒无常与情绪内耗,致使在他身边的共事者也不快乐。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热情版教师,而不是冷漠版教师。

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高校里最密集的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同事关系。理查德认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共生关系。

学生如何从导师那里获得成长的资源?理查德认为,真正可行的诀窍——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科学研究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来掌握研究技能。那么,导师呢?每位导师都希望招到好学生,因为学生素质好,导师也会得到“一个有用的评论家和另一个额外的大脑”。理查德认为,自己与研究生在工作中的共处一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满意的方面。为此,他也赢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首届“终身导师奖”。

理查德之所以能够与学生形成美好的共生关系,源自他在与导师共处时的经验总结与社会学习。在与沙赫特相处时,他发现了导师的为人之道,沙赫特很喜欢八卦,但从不使用刻薄词语谈论别人,而是以有趣的方式说出别人的差错,他批评学生是为了启发思维,这使他的批评尽显温柔。

理查德还继承了沙赫特用来教学生如何从事科学的技术——咕哝法。“呃”意味着“你的想法不是很好”,“嗯”的意思是“可能不会,但我现在还不排除”,“啊”意思是“老天爷,你明白了”。理查德发现“咕哝法”比讨论学生想法的好或差更有效。

沙赫特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导师,他与学生交朋友,并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兴趣与关注。沙赫特对学生很慷慨,他带学生去避暑胜地,出钱让学生去高级餐馆用餐,介绍学生去结识学术界和艺术界名人。在社会心理学系的每一次学术讨论会后都会有一个鸡尾酒会,沙赫特经常会和师生们一起吃饭。这种接触对学生来说是无价的。可以学到其他地方不能获得的东西。

综上所述,理查德的回忆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人生思考,点点滴滴地叙事,真真切切地体验,实实在在地思考。在读回忆录时,我给读者的一个建议是,先让大脑活动起来,带着思考去读书,你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收益。

2024年除夕夜于三亚红塘湾 H+RmzHr0+iSSPUipsDs/BZzzVM4pnisnHPNjJNqq/PVf3fwpVFH0rgJr2hTsl/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