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与认识
考点 1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看看就行 ★★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 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 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考点 2 实践的观点 必须得记 ★★★★★
1.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 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 。
2. 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是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不一定是个体的人,但绝对不能是机器人或人工智能)
(2)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不等于客观世界)
(3)实践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4. 实践的类型
(1)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社会政治实践。
(3) 科学文化实践。
5. 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老王提示
(1)实践是人的物质性活动,社会是实践的,经济是实践的,文化艺术也是实践而来的。物质生产实践形成了社会的经济领域,社会政治实践形成了政治领域,科学文化实践形成了文化领域。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考点 3 实践决定认识 还挺重要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老王提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多数知识都来自间接经验。
如果题干中有想和做、手和脑、知和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等表述,就要想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考点 4 认识的本质 还挺重要 ★★★★
1.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老王提示
再次强调需要注意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之间的区别。
2.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 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 直接性、具体性 ,其局限性是不深刻。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 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高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④实现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⑤割裂认识发展的过程就会导致错误,只注重感性认识会导致经验主义,只注重理性认识会导致教条主义。
(2) 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 更为重要 的一次飞跃。
3. 认识的影响因素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共同作用 的结果。
(1) 理性因素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起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
(2) 非理性因素 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也包括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起 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
老王提示
非理性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 无限发展 的过程,也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老王提示
事物的发展没有尽头,认识的发展也没有尽头。
(二)真理与价值
考点 1 真理的特性 还挺重要 ★★★★
1. 真理的客观性与一元性
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一元性 ,即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老王提示
不存在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都是真理,不存在因人而异的真理。
真理不是客观实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 和 发展的无限性 。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 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 相对性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是有待扩展和深化的 。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2)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
老王提示
(1)任何真理都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方面。
(2)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3)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4)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5)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考点 2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有个印象 ★★★
(1)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二者是对立的。
(2)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又是统一的。
老王提示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考点 3 真理的检验标准 可以不看 ★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
(1)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2)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3.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
(1)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2)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老王提示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但其自身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考点 4 价值 还挺重要 ★★★★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1. 价值的基本特性
(1) 主体性: 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2) 客观性: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3) 多维性: 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4) 社会历史性: 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
2. 价值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4)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评价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老王提示
人类认识包括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价值评价)两个方面。知识性认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追求客体“是什么”,以求“真”为认识目的;而价值评价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追求“应该怎样”,以求“善”和“美”为认识目的。
3.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老王提示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真理可以理解为对不对的问题,价值可以理解为好不好的问题。
考点 5 守正创新 有个印象 ★★★
1. 坚持守正创新
(1)要坚持守正不动摇。
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正不是守旧。
(2)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可靠保障;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2.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