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庙

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令建宣圣庙,祭祀孔子。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历时四年终于完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孔庙建成后的第二年,孔子被皇帝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石碑,至今仍然耸立在大成门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帝下诏孔庙配享宫城规制,在孔庙四隅修建了楼。元朝末年孔庙逐渐荒废。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皇室重新修建了孔庙,并修缮了大成殿。万历年间、宣德四年(1429年),在此大规模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在孔庙立了牌位,开始题词为“至圣先师孔子禅位”,增建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顺治二年(1645年),孔子的谥号被定位“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的谥号简略为“至圣先师孔子”。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颁昭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并将原来七间三进的大成殿改为九间五进,正门命名为“先师门”。期间清朝被推翻,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工程终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虽然历经修缮,但是斗拱形式,保持了元代的风格。过去孔庙一直被列为禁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始对外开放。

据史料记载,从西汉平帝时期开始,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共有11位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北宋五年,追谥为“至圣文宣王”。从清朝康熙开始,一直到宣统帝溥仪,帝王对于祭祀先祖非常的重视,久而久之形成了朝廷的一个必要的礼节。每一位新皇帝登极的时候都要去孔庙边上的国子监讲学,并书额一方,悬挂在大成殿中。康熙题为“万世师表”、雍正题为“生民未有”、乾隆题为“与天地参”、嘉庆题为“圣集大成”、道光题为“圣协时中”、咸丰题为“德齐帱载”、同治题为“圣神天纵”、光绪题为“斯化在兹”、宣统题为“中和卫育”。9位皇帝题额,但是孔庙中却有10块匾额,原来黎元洪任总统的时候,也为孔子题额为“道洽大同”,并且把清代帝王的题额全部撤下来,把“道洽大同”的匾额高挂在了大成殿中。 TFDULqSusljRQZxQBBdxJMulRYutCi1Dn4U6qW0vI/2rL2H4pw0UWmcipDP4wa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