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直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即所谓“勾阑”、“瓦舍”之所,全盛时胡同里有十数家戏班。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元代杂剧在京城非常流行,当时把演杂剧的戏院叫做“勾阑”。这时的砖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有戏班、乐户和勾阑不下二三十家,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在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了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这样,砖塔胡同一带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热闹。到了清朝的时候,砖塔胡同一度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是没过多久,这里又恢复了元代演艺戏曲的“勾阑”,各大戏班聚集在这里,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这里不仅有演唱京剧的坤班,也有所谓“清吟小班”的乐户。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砖塔胡同成为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这里的戏班、乐户纷纷逃回家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攻陷北京之后对砖塔胡同进行了焚毁,造成了很大破坏,从那以后,砖塔胡同渐渐变成了居民区,归于宁静。
虽然砖塔胡同得名于砖塔,出名于砖塔,但现存之砖塔却早已非元代原物,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都曾经对万松老人塔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尤其是乾隆十八(公元1753 年)年,砖塔胡同被收回国有,皇室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到了民国时代,砖塔被一家羊肉铺占了,砖塔塔院成了羊圈了。一位交通总长叶恭绰发现了这一悲剧,自发组织起一个叫做“万松精舍”的团体,请求政府把万松老人塔从卖羊肉的手里收回来,交给万松精舍管理。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万松塔作为一份有主的财产还属于人家清朝皇室的。与清室内务府官产处协商,这才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办妥了财产转移手续,同意由他们管理,但所需日常支出的费用均由万松精舍负责。
40 年代,砖塔的小小院落又成了一家私人牙科门诊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的1950 年,万松精舍的旧人向新政府提出,由国家出面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古砖塔。从此,万松老人塔收归了国有。20 世纪90年代后,砖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