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的西南侧,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大概形成于元朝,还有说法说是在金代的时候就有了。之所以把这里叫做砖塔胡同,是因为这里矗立着一座有一座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青灰色砖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精确塔龄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史料推断,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而砖塔胡同的年龄也与此相仿。
万松老人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阳人。佛教重要宗派曹洞宗的一代宗匠。15岁时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云游四方,后来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专攻禅学。学成后回到了净土寺,并自称“万松野老”,而世人则敬称其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博学多才,精通佛学,讲经说法透彻警人,受到了当时金章宗的极大赞赏。撰著了《从容录》、《祖灯录》等许多佛学著作。后来元朝定都北京时,元朝当朝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来,投身门下,参学三年,万松老人平时讲经说道,劝诫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每至闲来无事,万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给世祖弹琴吟曲。万松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他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紧靠砖塔北侧的街巷也随之而得名“砖塔胡同”。
后此有人在塔的旁边修造了房屋,远远的看来好像是塔穿插在屋里一样,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开了一家酒馆。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募捐将此塔买下,进行了加固翻修后,一直住在这里守护砖塔。乐庵死后,砖塔年久失修,变得破旧不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皇帝下令按照原来的规模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塔的北侧开了一个小门,门檐上着“元万松老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