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承接了三千年庭院式住宅的传统,成为这一传统的最高、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未曾间断。
1976年,在陕西岐山风雏村,挖掘出了西周时期的一座相当工整的两进四合院遗址,被称为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中国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台基南北长43.5米,高1.3米,平面为宫室型,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大门前有影壁,通过门道到达前庭,前厅的两侧和外侧都有土筑台阶。分别通向东西厢房和前堂,前堂宽17.2米,深6.1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两侧有连接的厢房8间,过廊把前堂和后室连接了起来。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前堂和后堂的门窗都是向南而开。地面上和残留的墙壁表面坚硬平整,东南有石头铺成的排水管道。
这种古老的排水方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作为一种院落布局方式,四合院在已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广泛存在。但是古代盛行的是廊院式四合院院落。一般来说,廊院式的四合院,都是将主体建筑置于院落中央,周围主要为廊,或左右有屋,总之不是四面建房。以后,为了增加院落中的使用面积,廊院形式才逐步被四合院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