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
“改进”和“改正”,都是动词,均有使之变得更好的意思。
“改进”,侧重于“进”,强调的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把不够进步或先进的,改成进步的或先进的。一般多用于工作、技术、方法、作风等方面。“改正”,侧重于“正”,强调的是把错误的改过来,变成正确的,常带有自觉意味,一般多用于错误、缺点等方面。
辨析:
“改正”和“纠正”,都是动词,都有“改正错误”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可以互换。
它们的区别在于:“改正”带有启发使之自觉的意味,对象偏重错误、缺点。“纠正”带有强制意味,对象偏重方向、路线等重大问题。
辨析:
“甘”指心甘情愿。“拜”指内心佩服。“下风”指风向的下方,比喻居于下位,处在劣势。“甘拜下风”意思就是自认不如人,由衷地敬佩对方。这个词和“心悦诚服”都有“从心眼里佩服”的涵义。
“心悦诚服”意思是内心喜悦,真诚信服。“心悦诚服”有时有“愿意听从命令”的涵义,“甘拜下风”没有。
辨析:
“干脆”和“索性”,都是副词,都表示“直截了当”的意思,有时可互换。
“干脆”多指行为的果断,表示痛快不啰嗦的意思。“索性”多指行为的彻底,表示不顾一切,放手干下去的意思。“干脆”还可作形容词。
辨析:
“干涉”多属于强行过问,多用语指不该管而硬管,或要别人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办,语意较重。“干涉”的宾语多半是指法律上受到保护的,属于某个范围内的事务。因此,“干涉”一词多用于贬义。
“干预”指过问、参与并加以影响,语意较弱,并非“强行”,有时是出于必要而采取的行动。“干预”一词的语义色彩属中性。
辨析:
“尴尬”和“狼狈”,都是形容词,都指“处境困难,十分为难”的意思,都带贬义色彩。
“尴尬”着重指处境不好应付,或事情不易处理的为难状态,有时专指脸上难为情的表情,如“尴尬相”,语气较轻。“狼狈”在比喻进退为难的情态时,语气比“尴尬”重。它又能指穷困潦倒的样子。
辨析:
“感动”指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内心激动。
“感慨”指有所感触而慨叹。
辨析:
它们都是动词,都有“因刺激而有所触动”的意思。
“感奋”指因受感动而振奋,所指是好的方面,如:美好的前景使这群年青人感奋不已。
“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所指多是不好的方面,如:贪污腐败的情况如此严重,令人感愤。
辨析:
“感化”是单义词,指有意地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
“感染”是多义词,本义是受到病菌传染,引申为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辨析:
“刚愎自用”指刚强固执,自以为是。“师心自用”意为不采纳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形容完全按照自己平素的意思行事,不理会别人的看法和批评。
这三个词都有“不听别人意见,自己做自己的”的涵义。相比较而言,“刚愎自用”语义最强,“师心自用”次之,“我行我素”又次之。“刚愎自用”强调固执己见;“师心自用”强调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强调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不理会别人。
“刚愎自用”、“师心自用”含贬义;“我行我素”是中性词语。
辨析:
“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在句中位于主语前或主语后都可以。用“刚才”的句子中,“刚才”后面所引出的内容才是句子所要强调的主要信息。
“刚刚”是副词,还可说成“刚”。作时间副词时,“刚刚”是句子的主要信息,强调的是时间不太长。“刚刚”必须用在动词之前。另外,“刚刚”还常表示空间、数量等正好或勉强达到某个标准。
辨析:
“高档”形容质量好、价格高。
“高峰”指高的山峰,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辨析:
“高谈阔论”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夸夸其谈”指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这两个词都可表示“说话不切实际,空泛地谈论”。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高谈阔论”强调议论的空洞无物;“夸夸其谈”强调言语的浮夸、冗长。前者可用以表示“言谈高妙,滔滔不绝”,后者不能。前者是中性成语,后者是贬义成语。
辨析:
“高兴”和“愉快”,都是形容词,都能表示人的心情轻松舒畅。在这个意义上两个词可以互换。
“高兴”着重于情绪上的喜悦兴奋,多是一时一事的,显露于外的,多用于口语;“愉快”着重于心情、心境或精神上的愉悦,可以是一时的,也可以是较长时间的,不一定显露于外,常用于心情、精神、生活、学习、旅途、节日等,多用于书面语。
辨析:
“位”与“个”都是量词,都可用于人,但它们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位”作量词使用时,含有敬重的意味,如: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个”作量词时,一般为客观论述,如:前面走来一个中年男人。
辨析:
“个别”和“各别”,都是形容词,但用法不同。
“个别”,强调的是单独的,通常指人也指事,一般多用作定语。“各别”,强调的是有分别的意思,既指人也指事,一般多用作状语。
辨析:
“个个”和“各个”,虽然都含有“每个”的意思,但用法不同。
“个个”是“个”的重叠,多用于口语,强调的是“每个”或“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人。它还能与数词“一”组合成“一个个”。而“各个”,强调的是“不止一个”,通常多指人或事物的“每个”,所有的“那些个”或“逐个”,一般多用于事物,它不能与数词组合。
辨析:
“更加”、“愈加”和“越发”,都是副词,都能表示“程度增加”的意思。
表示同一事物在程度上进一步加深时,“越发”和“更加”通用;表示两种事物比较时,只能用“更加”不能用“越发”。“越发”与“愈加”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相同,但“愈加”更多用于书面。
辨析:
“工夫”原指卖工出力的人,引申意义有时间及花费时间练出的本事、造诣。“功夫”原指工程夫役,也引申指时间及本事、造诣。
“工夫”与“功夫”以往常常混用,而现在用法的趋势是:“工夫”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1.指做事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2.指时间、空闲。“功夫”专指花费精力和时间获得的某方面的本领、造诣、素养。
辨析:
“工读”和“攻读”,都是动词,均指读书学习的意思,但具体用法是有区别的。
“工读”,侧重于“工”,强调的是用个人的劳动收入来达到供给自己读书求学的目的。一般多用于半工半读或勤工俭学等方面,是一种以工助学的求学方式。“攻读”,侧重于“攻”,强调的是专心致力于读书或研究学问,以达到专精之目的,是一种勤奋读书治学的方法,一般多用于读书学习、研究学问或求取学位等方面。
辨析:
“贡献”在古代主要用以表示向帝王、神佛进奉物品;现在表示拿出物资、力量、意见等为国家或集体出力及所做的有益的事。
“供献”仅见于进奉品例,表示向神佛进奉及进奉的物品。
辨析:
“勾”的意思是用笔画出钩形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又因“勾”中的“厶”是“私”的本字,“勾”就成了钩取私利。因而“勾”字所组成的词或短语常含贬义。所谓“勾通”,是指暗中勾结及串通一气。
“沟”原指水道,又可泛指类似水道的洼地或浅槽。水在一条沟里,总会流到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沟通”,比喻彼此相通。
“沟通”一般多用于心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相通。“勾通”则用于坏人、帮派之间的暗中勾结、狼狈为奸,是带有贬义的词,两词在搭配对象和感情色彩上完全不同。
辨析:
“构思”和“构想”,都是动词,都指“开动脑筋运用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可以互换。
但是,“构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构想”多用于严肃的大事。
辨析:
“蛊惑”和“迷惑”,都是动词,虽均有迷乱不清的意思,但用法是有区别的。
“蛊惑”,也作“鼓惑”,侧重于“蛊”,强调的是使人心志迷惑而毒害人。“迷惑”,侧重于“迷”,强调的是是非迷乱而分辨不清。二者都是贬义词,但“蛊惑”比“迷惑”的迷惘和毒害的程度更深,而运用的范围却没有“迷惑”广。
辨析:
“固然”与“虽然”的主要区别在于:“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某中情况的让步。另外,“虽然”可用在主语前或后,而“固然”只用于主语之后。
辨析:
“顾及”指考虑到或照顾到。
“顾忌”指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辨析:
“雇佣”的意思是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可以理解为是劳动力买卖中的买方和卖方互相发生交易的过程,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经济学或法律术语。“雇佣”中“雇”是指出钱请人劳动,而“佣”是指劳动力受人雇,因而是涵盖买卖劳动力双方的。它多半出现在固定的短语中。
“雇用”指的是出钱让他人为自己做事,指的是雇主的行为,因而在句中做动词,后应带出被雇人。
辨析:
《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所或情况。
《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瓜李”是“瓜田李下”的略语。“瓜李之嫌”比喻处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场所或情况。“瓜李之嫌”亦作“瓜田李下之嫌”。
辨析:
“乖僻”和“怪癖”均可用来表现或说明人的性情和行为。“乖”,意为怪,因此“乖僻”也作“怪僻”;“僻”,罕见的意思。“乖僻”于是有了古怪的含义。“癖”,指一种难于自控的、近乎反常的嗜好。“怪癖”指的是便是非同一般的脾气、习性、毛病。
“乖僻”和“怪癖”的最大区别在与二者词性不同,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
辨析:
“怪癖”和“怪僻”,都指“与一般情况不同,稀奇少有”。
“怪癖”是名词,指长期形成的很怪的癖好;“怪僻”是形容词,指性格古怪。
辨析:
“关怀”、“关切”、“关心”和“关注”,都是动词,都有“挂在心上”的意思。
“关怀”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组织和领导对群众的爱护、关顾,对象是人或与人有关的工作、生活、事业等,带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一般不用于否定式。“关心”是把别的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不管上下、大小都能用,可用于否定式。“关切”是“特别关心”,比“关心”程度深,有亲切的态度色彩和急切的感情色彩,可用于人和事物。“关注”是“关心注意、非常重视”,有庄重色彩,一般用于较重大事物。
辨析:
“观众”和“听众”,都是名词,都是指“接受某种信息或宣传的人”。
它们的区别在于:“观众”主要是“看”,兼着听;“听众”主要是“听”。
辨析:
“棺材”是指为装死人用的棺木,一般用木材制成;“灵柩”指的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空的,一个是已经装有尸体的棺木。
辨析:
“贯穿”意为穿过、穿透,虚义为融会贯通。“贯串”的基本用法是表示从头到尾穿过事物,也表示融会贯通。
“穿”侧重于穿过、连接;“串”侧重连贯、贯通。因而实义宜用“贯穿”,虚义用“贯串”为妥。
辨析:
“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用于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的事物。
辨析:
“贯注”和“灌注”,都是动词,都有“集中进入”的意思,但它们所涉及的对象不同,所以用法也不同。
“贯注”一般用来指精神、精力的集中,也指语意、语气的连贯、贯穿。“贯注”不带宾语。“灌注”以具体事物为对象,指液体、气体集中注入某处,多指通过人力支配浇入一定体积的孔洞中,也可引申指知识、心血、感情、生命力等的注入。“灌注”可带宾语。
辨析:
“广泛”和“普遍”,都是形容词,都指“广而多”,修饰动词时有时可以互换。
“普遍”有“一般”、“全面”、“共同”的意思,跟“特殊”、“局部”、“个别”相对,常和“认为、关心、喜爱、感到、提高、增加”等词搭配。“广泛”有“广大”、“宽泛”、“多方面”的意思,跟“狭窄”相对,常和“使用、征求、开展、应用、建立、订阅”等词搭配。
辨析:
“规矩”形容老实本分,也形容符合标准或常规。
“规律”指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辨析:
“国事”一般指国家的政事或国家具体的事,一般都是现在的事情或已经过去的事情。“国事”的使用范围较广,且口语色彩较浓。
“国是”指国家大政方针、根本大计,就是“国策”,一般是指长远的重要计划,是尚未实现的。“国是”属于正式的书面语体,使用范围较窄,语义上带有庄重严肃的色彩。
辨析:
“过意不去”指无功受禄或过分麻烦别人等原因而产生的歉疚感,多用作表示心中不安或抱歉。
“过不去”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有阻碍,通不过”;二是指故意设阻、刁难或对抗别人。
“过度”和“过渡”,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
“过度”,形容词,指超过一定的限度,多用于身体、情绪、精神状况等。“过渡”,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转入另一个阶段。
辨析:
“津”指渡水或过河的地方,即渡口,“问津”本指打听或探询渡口,又引申指探问价格或询问情况。
“过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问”,而是指参与其事、参加意见或表示关心,含有干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