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
“奋”的本义指鸟儿振翅高飞,引申为振作、鼓起劲的意思,多用于指精神状态,有积极行动,情绪高涨地行动的以为。因而“发奋”指精神、情绪振作起来,投入某事、某项工作或事业。“发奋”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情绪激动。“发愤”只指个人,强调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某种向上的内动力,着重下决心、立大志,突出有决心努力做成某事。
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奋”强调振作精神,奋力自强;“发愤”突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成功。
辨析:
“发觉”和“发现”,都是动词,都有“觉察到”的意思。
“发觉”着重于通过感官凭感觉知道,对象一般是当场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情况,强调感性认识。“发现”着重于看见、观察到而知道,可以是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对象一般是可以看见的人、物或情况,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当场的。通过视觉觉察到的情况,两个词可以换用;要用理性认识才能觉察出的,只能用“发现”。
辨析:
“发扬”和“弘扬”,都是动词,都有“发展扩大并宣扬”的意思。
“发扬”指发展和提倡好的、进步的事物,多用于优点、作风、传统、精神等。“弘扬”着重指发展提倡并使之日益盛大,多用于精神文化等。
辨析:
“法治”和“法制”都是名词,其用法是不同的。
“法治”,侧重于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处理或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强调“治”字。而“法制”,则侧重于法律自身制度的制定、完善、健全或实行,强调一个“制”字。
辨析:
“凡是”,副词,侧重于表示事物的对象、范围、作状语。强调的是所有的、任何或只要是的意思。一般用在名词之前句子的开头,后面常跟“就、便、都”等词呼应。
“凡事”,名词或代词,侧重指事情,用来泛指一切事情(不论什么事情或任何事情)。一般用于句子的开头,作主语。
辨析:
“繁”的主要意思是多、盛、杂。“烦”的意思主要是烦躁、纷乱、厌烦,也有多的意思。“琐”则为细碎义。
“繁琐”的意思为繁杂琐碎。“烦琐”比“繁琐”的含义丰富得多,而且带有感情色彩,即让人有厌恶之感。
辨析:
“反思”的意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即回顾已经发生过或出现过的事情的历程,并进行比较深刻的思考以求从中得出对今后有知道意义的结论或见解。
“反省”中的“省”字原义是检查错误,以求觉悟。“反省”即“省”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形式。
“反思”与“反省”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犯过错误的前提上,“反思”思考的事情不一定有错误,而“反省”多是思考已经被自己或他人认为有错误的过去或历史。
辨析:
“反响”和“凡响”,虽然发音相近,但二者在语义上是毫不相干的。
“反响”的“响”指回声,用于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是个名词。因而“反响”指某一事件在某一范围内引起人民对该事件的关注,以及舆论的看法、公众的反应和呼声等。一般来说,能引起“反响”的事物、现象或事件都是规模较大、影响面较大的,强调的是公众对事件的口头上的看法和舆论,而没有强调动作行为上的反应。
“凡响”的“凡”是平凡、普通的意思,“响”原指音乐,乐曲声。因而“凡响”指平凡的音乐,从而喻指水平一般的事物。但“凡响”从不单独使用,总是出现在“不同凡响”、“非同凡响”等否定用法中,表示赞叹某人或某事物具有非同一般的水准或达到不平凡的境界。
辨析:
“反映”的“映”,本义是因光线照射而显示出物体的形象,简单地说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中的影像。因而“反映”的本义就是反照或反射,后来又用于比喻,表示通过人或事物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此外,“反映”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指把情况或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的“应”有回答、应答的意思,因而“反应”的本义是人或物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作出的相应动作或发生的相应变化。另外,“反应”还可指事物本身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等。
由此可见,“反应”强调的是事件在人身上或其他物体上所产生的影响,而“反映”强调的是事物的现象或事物的本质通过一个中介体表达出来或显现出来,因而二者有很大区别。
辨析:
“方法”和“方式”,都是名词。都含有“进行工作、处理事情所采取的手段”的意思,它们有时可以通用,有时又连用。
“方法”侧重于“法”,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手段、行动、措施,是具体作法,常与“思想”、“工作”等词搭配。“方式”侧重于“式”,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形式、程序,常与“生产”、“生活”等词搭配。
辨析:
“防止”的意思是预先设法制止坏事的发生,“防”的结果和目的是使之“止(停止、结束)”,即预防后使不好的事情免于发生。而“防治”中的“防”是预防,“治”是医治、治疗(疾病)。
二者不同的语义决定了各自所搭配对象的不同。“防止”的搭配范围很广,凡是不好的或不希望发生的事都可以连用,而“防治”涉及的对象则比较单一,只能是各种疾病或病虫害等。
辨析:
“妨碍”与“妨害”这两个词都有“妨”,因而词义上都和“妨”的本义有关。
“妨碍”的“碍”,本义为“如石立路中,形成障碍、阻碍”,因此“妨碍”的主要意思是阻碍、障碍,使某事不能顺利进行。“妨碍”的宾语多为具体的事件。“妨害”的意思是有害于、损害,指使事物某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程度比“妨碍”重。“妨害”的宾语多为抽象。
辨析:
“仿佛”、“好像”和“似乎”,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对某种感觉或判断不十分肯定,以及委婉的否定。
“仿佛”和“好像”一般可通用,但“仿佛”常用于书面,“好像”常用于口语。“仿佛”可作动词,表示“类似”。“好像”和“似乎”没有这种用法。
辨析:
“仿照”和“仿造”都是动词,但二者有着许多不同。
“仿照”的两个语素“仿”和“照”在组合方式上是并列的,“仿”是模仿,“照”是按照、依照,合起来即模仿并按照(去做某事)之义,在句子中后面还要接上动词。
“仿造”的“仿”是模仿,“造”是制造,合起来就是模仿而造的意思,词的中心在“造”。“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已有的成品,而非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创见来造,因而模仿造出的商品或物品称为“仿造品”。
辨析:
“飞越”一般指飞着从上空越过。
“飞跃”既指飞腾跳跃,又指突飞猛进。
辨析:
“分辨”是意思着重在分清、辨明事物之间的某种差别,常以相反或相对的谓语或名词性联合词组作宾语,如分辨是非、分辨对错等。
“分辩”的意思则着重在解释、申述某些道理,不带宾语。
辨析:
“分配”和“分派”,都是动词,词义虽有交叉,但用法是不同的。
“分配”,着重强调的是分发,一般多指具体的东西。也可指分派安排,多用于具体的事物。同时对其所分配的对象,一般不具有确定性(无上下关系)。而“分派”,着重强调的是指定或委派,一般多指人,并对所指定的对象具有确定性(上下关系)。因此,二者不能通用。
辨析:
“纷”的本义是乱而杂的意思,“纷纷”则有多而杂乱之义。“纷纷扬扬”形容的就是雪花、花瓣、叶子等飘洒时多而杂乱的样子。由此可知,“纷纷扬扬”不可用来形容事件,而只是用来形容视野中的可触可感的乱景致。
“沸”的本义是水达到沸腾的温度。“沸沸扬扬”的意思是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用来形容对人或某一事件的好坏、施肥等评论不一的闹哄哄的局面。
辨析:
“愤恨”、“愤慨”和“愤懑”,都是形容词,都具有“不满、气愤”的意思。
“愤恨”着重在“恨”,指气愤且痛恨。“愤慨”着重于“慨”,指由于气愤不平而态度激烈,常是显露在外表的。“愤懑”着重于“懑”,指气愤而又抑郁不平,常是郁积在内心的。
辨析:
“风气”、“风尚”和“风俗”,都是名词,都指社会上流行的习惯、习气。
“风气”指社会上流行的某种现象或习气,往往不是很固定的,容易改变。“风尚”是社会上共同注重、尊崇的风气、习惯,往往指思想、精神、道德品质,多用于好的方面。“风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习而成的某种现象、习惯,它的使用范围较广。
辨析:
“肤浅”的“肤”是皮肤、表皮的意思,“肤浅”指事物浅而薄,侧重指表面的、不深刻的、低而浅的,多用于人的思想、认识、理论、体会和学识等,可以用于评论自己或他人。
“浮浅”的“浮”指停留在液体表面,侧重指轻浅。因此,“浮浅”侧重指空虚不实或不大正派的,常用于指人的作风、品位方面,一般用于他人,含有明显的贬义。
辨析:
“符合”指没有差异,完全相合。
“附和”指无定见,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辨析:
“敷衍塞责”指做事马虎,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指做事随便,应付了事。
“敷衍塞责”和“敷衍了事”都有“做事不认真”的涵义,有时可换用,它们的区别是:“敷衍塞责”强调搪塞责任,“敷衍了事”强调草草结束。
辨析:
“服法”从字面上理解,指服从法令,愿意认罪。即罪犯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服从法院的刑事判决等。其内容可包括自首、投案、坦白交代罪行、戴罪检举他人以及其他改恶从善的行动等。“服法”在句中一般与“认罪”连用,因为认罪与服法是相辅相成的,认罪是基础,服法是行动。
“伏法”泛指一切犯罪分子难逃法网,被擒拿归案后处以死刑,即“伏于法”。
辨析:
“伏罪”也作“服罪”,指承认自己的罪过。
“伏法”则指犯人被执行死刑。
辨析:
“抚养”指爱护并教养。具体可分为两个意思:一指在上位者对部下或百姓爱护体恤;二指对年幼者抚育教养。“扶养”也有“抚养”的第二个意思,但更多指扶助供养。
“抚养”只用于对下,“扶养”则主要用于平行之间或下对上。
辨析:
“富可敌国”是说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产相匹敌,它和“腰缠万贯”都形容非常富有。
二者的区别在于:“腰缠万贯”有时可指携带大量钱财,“富可敌国”不能。“富可敌国”富有的程度超过腰缠万贯。
辨析:
“富庶”形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富有”指充分地具有。
辨析:
“富裕”是指(财物)充裕。
“富余”指足够而有剩余。
辨析:
“副”与“幅”读音相同,且都可作量词。但“副”作量词时用于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一副手套,也可用于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幅”作量词时用于布帛、图画等,如一幅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