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录地方情况的史志。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风俗、人物、物产、灾异等,是深入了解各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方志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等的记载。著名的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则记录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山川、古迹等,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已具备方志的特点。到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修、私撰的各种方志种类愈发繁多,体例也日臻完善。由于记载的地域不同,方志可以大致分如下几种:记述一省的通志(如《河南通志》、《浙江通志》);记述一府的府志(如《顺天府志》、《江宁府志》);记述一州的州志,如《通州志》、《达州志》等;记述一县的县志(《全椒县志》、《宣汉县志》);记述全国各地的总志(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元代以后,除了上述的州、县、府志外,对于一些著名的寺观、山川、江湖、名胜等,也有人作志,像《庐山志》、《灵隐寺志》、《青城山志》、《都江堰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