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清廷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在这样的时势下,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作品。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这类小说的风格很尖锐,但其出现的最初,为了适应报纸连载,往往缺乏较充裕、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因此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在表现手法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实,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鲁迅称其为谴责小说,就是说它还够不上称“讽刺小说”。
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除了这四人的作品,可以提及的还有黄小配的《计载繁华梦》和无名氏的《官场维新记》、《苦社会》等。在这些代表作品中,有不足也有突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是贯串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情节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但鲁迅又认为,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以倒叙手法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突破了传统的写作藩篱。总而言之,谴责小说和现实政治、大众需求关系较紧密,顺应时势而生,意义不言自明;在艺术上,它没有什么特出的成就,与明代及清代中期的小说相比,实际上是衰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