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所以有曲子词、杂曲、乐府等别称。由于它的句式长短不齐,又称为长短句。它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在形式上,词要求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和结构分片四个特点。词有许多种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满江红》、《如梦令》等。词牌名称与词的内容最初是相关的,但后人填词所用词牌,则与内容未必有联系。同是《满江红》,岳飞可以用来抒发自己壮怀激烈、誓扫外敌的雄心,而苏轼则用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虽然如此,某些词调仍不能乱用。内行的人是懂得择调的,每种词牌的曲调有严格的规定,就像民间的秧歌调之类,不管唱词怎么变,曲调却不能变。
各种词牌的词有不同的格体,每种体都有句数、字数的规定。如《菩萨蛮》44字,《如梦令》33字,《浣溪纱》22字,等等。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叫小令,59字至90字叫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是大体上的分法,不必拘泥。
词调不同,句式也就不同。不同句式又各有不同的平仄和韵脚。填词时必须严格遵照平仄和韵脚的规定。词在结构上大多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根据片数,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双调分上下两片,如《西江月》、《菩萨蛮》。三叠四叠实际上就是三片四片,如《兰陵王》为三叠,《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有240字,分为四叠。
词自隋唐兴起后,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产生过像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杰出的词人。元代以后,词渐趋衰落。明代时,词的曲谱失传,词这一文体也就脱离了音乐,成了文人案头之作,很少配乐演唱。到了清代,词作又大大兴起,出现了众多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