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指南朝时以女性为描写题材的诗派。“宫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梁朝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曾在宫中聚集了一批诗人,专门描画女性,抒写男女之情,辞采艳丽、风格柔靡、情意婉转。他在编录《玉台新咏》(见“玉台新咏”条目)时,还尤其声明:“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与传统的道理礼教背道而驰。由于该诗体首倡者为太子及其东宫僚属,故人称“宫体诗”。虽然萧纲做的大张旗鼓,但描写歌咏女性与男女之情的作品却并不是由他发端,早在《诗经》中就随处可见这样的诗篇,比如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描写,不可谓不细腻。到了南朝时,民间专歌男女之情者,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像《子夜四时歌》:“开窗取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再如谢朓的《赠王主簿》:“轻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充满绵绵的暧昧之情,后人干脆给这类诗取了一个极为贴切的名字:“艳情诗”。南朝陈后主也爱好文学。由于帝王的热衷,“宫体诗”遂成为梁、陈两代文学的主流。很不幸的是,南朝多短命王朝,“宫体诗”于是被后世斥为“靡靡之音”或“亡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