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两字,大概会很自然的让人联想起过去的人,或把它与“逝者”相联系。事实上,这是一种仪式,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侧面。在远古时代,人类曾经历过一个“自然崇拜”时期,即认为自然界的物体、自然力是具有生命、意志及超人力量的,于是人们就对大自然加以顶礼膜拜。
至今,不少兄弟民族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自然崇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让逝者把生者的厄运带走,而留给生者的是希望和好运,就以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其中自然要拿出好的物品,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远古时代的茶就充当了这一重要而崇高的角色。
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礼乐文化”中的礼,原是宗教祭祀的仪式和器物,行礼用以事神及祝福。茶在历史上何时开始作为祭品,目前还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古籍《仪礼·既夕》载,“茵著,用荼实绥泽焉”,荼即为茶,说明汉族早在古代,至少在秦汉期间,就以茶作为祭品了。朱自振先生解释说: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是指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
茶被选作祭祀物品,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国,以茶为祭,大致在两晋以后。在丧事纪念中用茶作为祭品,最初当创始于民间,齐武帝萧颐有“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他遗嘱中所说不过是把民间出现的这种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之中,鼓励并推广了这一民风。
作为祭品的茶叶,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物祭祖,往往比一般茶要好,因为这会更体现自己的虔诚。皇室用于祭典的,是进贡的茶;寺院用于祭佛的,是亲手制作的最好茶。在1987年法门寺出土的朝廷供佛物品中,茶具占了相当重的比例。这批茶具连同其他皇室珍宝与皇家寺院法门寺的佛祖真身、舍利并葬在一起的。
我国古代用茶行祭祀,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注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为象征。法门寺出土的文物就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