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与礼俗

礼仪,指人类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民俗文化模式和规范。民间流传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礼俗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堪称“国饮”,也流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于是,无处不在的礼俗和无时不在的茶,发生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

始祖崇拜和以茶祭祖

在邈远的上古时代,人类曾经历过一个“自然崇拜”的时期。所谓自然崇拜,就是认为自然界的物体、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及超人的力量,因而顶礼膜拜。至今,不少兄弟民族中仍然存在着自然崇拜的孑遗。据调查,云南独龙族崇拜茶叶,他们的叙事史诗《始祖的传说——达古达愣格莱标》,认为人类和地上万物的始祖是茶叶:

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始祖。天上的星辰日月,都是茶叶的精灵化生。……茶叶是独龙命脉,有独龙的地方就有茶山。各个民族都喝茶,喝着茶水莫把祖宗忘。

因此,独龙族祭拜天地众神,都离不开茶叶,茶叶成了独龙族列祖列宗的象征。当然,将茶奉为始祖的现象较为少见,但以茶祭祖的风俗就较为普遍了。

侗族祭祖就用茶叶,有趣的是,这种祭祖礼仪侗族称之为“斗茶”,不过,这个斗茶和汉族宋代的斗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侗族斗茶分一般斗茶和隆重斗茶两种,一般斗茶,逢年过节时,各家各户就餐前将茶、酒等祭品陈列于寨子的大池塘边,恭请祖先享用。隆重斗茶是大规模的集体活动,由全寨、全族或全家在举办某件大事前举行。先将茶、酒、肉等祭品摆到大塘边,再由长老念斗茶词,内容大致是向祖宗报告所办大事,恭请祖宗分享,祈求祖先保佑。

其实,汉族也有以茶祭祖的习俗。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大家到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供奉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这样一来,茶就成了祭祖的重要供品,排列顺序竟然在酒之前。

迄今为止,汉族某些地区遗风犹存。如浙江部分地区,除夕时在中堂悬挂列祖列宗的画像,享以酒馔。之后,改设香茗果品,朝夕礼拜,俗称“供帧子太公”,一直到正月十八才停止供奉。

神秘的民间“茶祭”

泰山巍峨高耸,素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称。初登泰山,过“岱宗坊”不久,便来到王母池,池西是古岱岳观遗址,这里曾有一块石碑,刻有唐代任要、韦洪、公孙呆等人的诗作。如今,诗作已经看不出形迹了,但是在诗后的题记却保存下来了。

题记说: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岳,遂登太平顶宿。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再来致祭,茶宴于此。任要当时担任兖州团练使,韦洪任户曹、公孙呆为博城县丞。三人以“茶宴”祭神,就是将名贵茶叶献于神前,向神礼拜,祈求神的保佑,他们祭祀的应该是泰山之神。不仅山神接受茶宴,连鬼也愿意享受“茶祭”,而且,只要心诚,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南朝人刘敬叔所著的《异苑》这本书里,有一则嗜茶的鬼报恩的故事。书上说: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一个叫陈务的人,还未满三十岁便患病去世了,留下一妻二子,都好饮茶。他们家宅中有一座古老的坟墓,陈务的妻子每天饮茶的时候,都先用茶向这座古老坟墓祭拜一番;她的两个孩子认为家宅中有个古坟是很不吉祥的,就想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去,但陈务的妻子坚决反对,终于孩子还是听从了母亲的话,打消了移墓的念头。

这天夜里,陈务的妻子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对她说:“我住在这座古坟里已经三百年了,你的孩子时常想毁掉我,幸亏你阻止保护,而且每天给我享受好茶,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恩惠的。”

第二天早晨,她便在客厅里看到了十几万钱,好像埋在土中很久而刚被挖出来一样。陈务的妻子便将此事告诉她的孩子,二子顿时面露惭愧的脸色。从此以后,陈务的妻子在古坟上每天供茶就更加的真诚了。连两个儿子也加入了祭祀队伍。

坚持“茶祭”获巨款,真是天上掉下馅饼,自然不足为信。但是,故事反映出人们对茶和茶祭的;无比重视,以及“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信念。

“元宝茶”是怎么回事?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特别多,从初一到除夕,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有节日。民间过节强调喜庆、隆重、和和美美,尤其讲究吃,于是节庆茶俗也随之而兴。农历正月初一喝“新年茶”,二月十二喝“花朝茶”,四月清明喝“明前仙茶”,五月初五喝“端午茶”,七月十五喝“盂兰盆会茶”,八月十五喝“中秋茶”,九月九喝“菊花茶”等等。

在各种各样的节庆茶当中,最隆重、最今人难忘的,大概就是“元宝茶”了。浙江一带,春节时,每逢宾客登门,必敬茶待客,并在茶中放两颗青果(青橄榄)或金橘,表示祝贺新春吉祥如意,祝愿财源兴旺,称之为“元宝茶”。这时喝茶,连说话用语也要讨口彩,如江苏如东地区,正月初一吃“元宝茶”时,主人给来客添开水,要说“涨财”。家庭的元宝茶还比较简单,茶馆里的元宝茶,就更显得隆重热闹了。

浙江绍兴茶馆是这样推出“元宝茶”的:大年初一,这些老茶客总会得到“元宝茶”的优惠。所谓“元宝茶”,一是茶叶比往常要好一些,并在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

在一些上档次的茶室茶楼中,如以布业沙龙性质的“适庐”,以箔业沙龙性质的“天香阁”,以米业沙龙性质的“宝珠茶楼”,大年初一,不仅能喝“元宝茶”,并且还会提供瓜子、花生、寸金糖、芝麻糕之类的食品。

那么,为什么茶中加了一两颗金橘或橄榄,就成了“元宝茶”了呢?显然这与金橘、橄榄的形状是分不开的,它们的样子颇有点像小元宝,尤其是金橘,像个金元宝,因此人们对他就格外的青睐。

一颗神秘的石印

上世纪50年代,湖南长沙魏家堆第19号墓出土的西汉随葬物中,有不少陶器,其中一颗文帝、景帝时期的随葬印,显得奇特而神秘。这方印刻有“茶陵”二字,如前所述,“茶陵”是我国第一个以茶来命名的县,专家们推知,墓主很可能是“茶陵”的地方官,这方印也成了我国第一颗与茶相联系的官印。

但是,这方印用的材料是滑石,简陋而粗糙,很显然不是衙门里使用的官印,镌刻的也仅仅是地名,而不是官职名。这在考古学上称为“明器”,也就是“冥器”,是生者为死者到彼岸世界使用而准备的物品。很奇怪,难道他的家属算准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个“茶陵”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刻上“茶陵令”或“茶陵县令”等官职呢?

1973年,也是在湖南长沙,著名的马王堆考古发掘中,1号、3号汉墓中发现的竹简“遗册”上,写有“槚”、“笥”的竹简各一片,3号汉墓出土的一只竹箱上,系着一块写有“梗笥”的木牌。如前所述,“槚”是茶的一种别名,“槚笥”即为茶箱的意思。

两者联系起来,随葬品中都有茶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可以推想,“茶陵”两字的主要涵义,也不在官职,而在于“茶”。茶是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必需品,甚至是带有辟邪作用的镇墓之物。

在云南丽江一带,当纳西人生命垂危的临终前,其子会将一个装有少许茶叶、碎银和米粒的小红包放入病人的口腔,一边放,一边说:“你去时不要有什么牵挂。”病人咽气之后,就把红包取出,挂在死者胸口。显而易见,红包中的碎银子象征给死者赴阴间的盘缠,米粒象征到阴间有饭吃,茶叶则表示有茶喝,都属于生活必需品。另有不少南方地区与此不同,有的为死者大殓时,将茶叶拌上土灰,打成一小包,放在死者手中,这包茶叶显然是不能喝的,它的作用只能是用来辟邪、驱恶鬼了。

福建福安地区的畲族,有一种特殊的葬礼,举行告别仪式时,让死者的右手执一茶枝。相传,茶是神农的化身,茶枝能避开邪气,驱赶魔鬼,将黑暗变成光明,使死者平平安安地到达地府。

从殡葬礼仪大量使用茶叶来看,茶是一种与米、银子同等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镇墓之物,这就是“茶陵”印背后潜藏着的文化信息。

话说“以茶敬客”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唐末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能够强身健体以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等作用。茶因此成了待客之道。

以茶待客的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据何法盛的《晋中兴书》载,谢安去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所设维茶果而已”。当然,这种待客方式还不太普遍,也不一定受欢迎,东晋的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来了客人就热情地以茶待客,土大夫们因为不习惯饮茶,居然都很害怕,每次到王蒙府上拜访时,“必云今日有水厄”。

到了宋代,以茶待客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习俗,北宋朱或的《萍州可谈》说:“茶见于唐时,味苦而转甘,晚采者为茗。今世俗,客至则啜茶……此俗遍天下。”

可见,以茶为客,作为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联络感情的媒介,当时已非常盛行。比较特殊的是宋人有规矩,居丧时,家人饮茶,或以茶待客不能够用茶托。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有丧不举茶托”条,专记这种风俗,说“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即丧事忌讳红色的缘故。这种礼俗,不光一般平民遵守,连皇家也不例外。

以茶待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客人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请客人喝茶。因此,茶叶也成了家庭的必备品。

“端茶”成了“逐客令”

在清人李宝嘉所写的《官场现形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新制台(即总督)走马上任,传见30个候补的佐杂官员,被选中的申守尧(“伸手要”的谐音)和随凤占(“随风转”的谐音)等佐班,等了很长时间,受宠若惊地进了制台大堂,大家必恭必敬,声息全无,等候制台大人的吩咐。

贾制台讲了一通话,说是要考考这帮人,他们吓得彼此面面相觑,一言不发,这时,“制台见话已说完,无可再说,只得端起茶碗送客。随凤占进来的时候,原预备有许多说话面禀的;及至见了制台,不知不觉,就像被制台把他的气逼住了,半个字也说不出。众人答应‘是’,也只得答应‘是’;众人端茶碗,也只得端茶碗。”

众人刚把茶碗端起来,忽听得拍哒一声,不知是谁的茶碗跌碎了。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台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制台一面站起抖擞衣裳上的水,一面嘴里说道:“这是怎么说!这是怎么说!”

众人定睛一看,打碎茶碗的不是别人,正是申守尧。他急得蹲在地下,拿两只马蹄袖掳那打碎片子,弄得袖子尽湿。嘴里自言自语的说:“卑职该死!打碎茶碗,卑职来赔!”制台也不理他。他掳了一会,无法可想,也只得站了起来。

原来他此番蒙得制台赏坐,竟自以为是莫大之荣宠,一时乐得眉飞色舞,心花怒放。一见端茶送客,正想赶着出来以便夸示同僚。岂知那茶碗托子是没有底的,凑巧他那碗茶又是才泡的开水,滚烫滚烫的,连锡托子都烫热了;他见制台端茶,忙将两手把碗连托子举起,不觉烫了一下,一时要放不敢放,一个不当心,误将指头伸在托子底下,往上一顶,那茶碗拍拉托一声,翻到在地下来了。此时众人都看着申守尧的反应,直把他羞得满面绯红,无地自容。

《官场现形记》的强烈讽刺在于,总督傲慢的传见、官场“端茶逐客”的陋规,申守尧居然视为莫大的恩宠、荣耀,结果弄了个当众出丑,着实可笑。

在清代,官场往来,尤其是上司召见属下,大官接见小官,如果话不投机或一言不合,或正事已毕,小官还无告辞之意,大官便双手端起茶杯,左右侍从见了,立即齐呼“送客!”客人不得不起身告辞。这样,“端茶”就成了“逐客令”。不平等的是,下级对上级时不能耍这种威风的,否则,自己的乌纱帽就难保了。 p3m6z/8GoeUhxe3To7FomIyOtDVEUJzVPse5B1T0XwG4G73sLEW5ILLfti6obU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