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贵乎简约之美。茶道的简约之美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恰恰正是中国茶道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
那么,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大相径庭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
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引自《荣书·文帝本纪》)
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
河清四年(公元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沾、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
由此可见,当时对酒的抵制达到了非常严酷的程度,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慨都犯了杀头之罪。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
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处处茶园,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随处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无论是市井民众还是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都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荼。
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的嗜酒以逍遥遁世,或借酒浇愁,或借酒抒怀。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使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
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乃至帝王将相,也兴起了尚茶之风。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藤馔、佐以瓜果、伴以清谈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
当然,毋庸讳言,中国茶道的审美取向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例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尤其唐代以后的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就恰恰是跟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
这些弊端有悖于中国茶道崇尚简约之美的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尽管富丽堂皇,然而却没有什么生命力,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所淘汰。
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茶道,特别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茶道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和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茶道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很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归纳为“廉、美、和、敬”,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是: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几乎是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也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应该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敬、和清、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寂、和廉、和气、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等意义。
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陈香白教授的研究,对于我们把握中国茶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在所有汉字中,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总而言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当我们理解了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
现在有很多人时常会走进现代的茶艺馆,然而他们并非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可以说是一种高品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茶艺馆,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经常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举行茶艺表演,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无法比拟的。
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与餐厅服务员相比也要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那么,说到这里,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呢?前述的众多有关茶道、茶德的论述,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方面,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 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 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艺文化再出发》一文中曾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论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这里所说的“茶艺文化”,实际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我们上面所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
民俗,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世代相传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现象,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既十分古老,又总是不断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习俗,如土家族的擂茶为的是以茶养生和健身;蒙族的咸奶茶,把茶作为日常食品;白族的三道茶,则是借茶喻世理;藏族的酥油茶则是以茶为引,意在示意联谊。
以饮茶方法来讲的话,有品茶、喝茶和吃茶的区别;以用茶目的来讲,有满足生理需求和寄予美好的向往之分。茶的世界因此而丰富,中华茶文化也因此而更加的精彩。
茶与婚俗结缘是从唐代开始的。在中国人民眼里,茶是“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的象征。正如明代许次纾所曰:“茶不移木,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仍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茶与婚俗,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在汉族风俗中,有不少地方把“提亲”一事称为“食茶”,又称“走媒”。意指男方媒人前去说媒,如女方有意的话,就会以泡茶、煮蛋的方式来接待。现在浙江省的中部还在沿用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
婚事有眉目或曰“定当”以后,有订婚仪式,称“订茶”,意指以茶为象征物,男方以重礼相许表示诚意,女方如果没有异议,则会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男方来人。在古代典籍中对此有所记载,唐代封演说:“通常订婚,以茶为礼。帮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花。女家受聘曰受茶。”这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的描述。
今闽南、粤东、台湾等地,民间订婚仍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仍然称“受茶”。浙江嘉兴、江苏南通也有这样的风俗习惯。湖南邵阳、隆回、挂阳、郴州、临湖等地,订婚称“下茶”。
在热闹的婚宴场面上也是离不开茶的。广西玉林市的婚宴场面上有“敬客茶”,用最上等的茶接待来宾,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重。在云南南部,新郎新娘在新婚三天之内,每天要在堂屋里向宾客敬茶,这就是婚俗中的“闹茶”。
今陕南巴山地区流行“腌菜茶”。新婚第二天清晨,新娘要摆出亲手腌制的咸菜,沏上巴山香茶,宴请宾客,双方亲属围坐品茗,吃菜,评论新娘的手艺。过去四川西部丘陵地区,在结婚的第二天,新娘也要拿出从家带来的甜食、糖果、瓜子、咸菜、茶叶招待男方亲友来宾,称“摆茶”。还有的地方新婚三日以后,新娘下厨,并向尊长及伯叔等亲戚分娘家所准备的茶果,称“传茶”或“饷茶”。
茶文化与婚俗产生如此广泛而多样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茶与婚姻的结合,既不是古来就有,也不是人们强加的,而是随着人们对茶的物质特征的认识的深人,逐渐发展而来。人们把茶性看成是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旧时在湖北的黄陂、孝感一带,男方备办的礼品中,必须要有茶和盐。盐出于海,茗生于山,有“山茗海沙”,即为“山盟海誓”之意。在婚宴上用茶,既有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宾客的敬意。
茶与婚俗的“亲缘”关系表明,茶给人的健康和快乐,而人们给茶赋予美好的意义。
南宋大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辰沅靖州(今湘西黔北一带)少数民族风俗说: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醉则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欢,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贮缸酒于树荫,饥不复食,唯就缸取酒恣饮,已而复歌。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一首《竹枝词》写道: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郑板桥的《竹枝词》是以少女的口吻,邀请情郎到家,并指出了自家宅院特征,也就是公布了自己的家庭地址。那么,为什么辰沅靖州男子要唱“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而湓江口的少女发出“郎若闲时来吃茶”的邀请呢?原来,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儿女之意也不在茶,在乎情意之间;吃茶,是定情的象征。
广西三江的侗族,如今依然保持着这一风俗,每当临近中秋节的时候,当地侗寨10岁左右的青少年男女,男的组成南瓜队,女的组成油茶队。初十晚上,男队队员身穿新衣服到邻寨选定煮茶对象、煮茶屋子,十四日晚,男队员选四个大南瓜,插满纸花抬进煮茶寨子。进寨后,要和抢纸花的进行一场“巷战”,才能把南瓜护送到煮茶的屋子里,然后把保存下来的纸花送给油茶队的女孩子。
中秋之夜,男孩子到煮茶屋子和女孩子一起唱儿歌、做游戏。闹到深夜,便吃女孩子打的油茶,蒸南瓜,然后,双方以南瓜为武器展开“战斗”,到天亮才回家。到家后,母亲总是眉开眼笑地询问孩子,满身的南瓜肉汁是谁家的女孩子所打中的。
这是情窦初开的朦胧的爱恋。侗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也与吃茶是息息相关的。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晚,寨中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其他村寨,姑娘们则聚于某家,等小伙子来并打油茶款待他们。吃茶前先要对歌,女问男答,答对了才能吃茶,否则就会被人取笑。姑娘献茶时,在一个碗上放两双筷子,试探对方有没有对象。用歌对答后,第二次献茶,有碗无筷子,试探小伙子是否聪明。再次用歌对答后,第三次献茶,一个碗一根筷子,试探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用歌答对了,第四次献茶,一碗一双筷子,表示彼此爱慕,两情相悦。
由此可见,茶在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乡族主要居住在甘肃临夏和新疆伊宁、霍城等地,他们的儿女婚娶,与茶有着紧密的关系。东乡族男子看中了某家姑娘,先请“找赤”(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应允后,即送“订茶”给女方,一般为一两块茶砖和几件衣物。以后,择嘉日履行订婚手续,称为“麦海勒库和”(送彩礼),彩礼分两类,一类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类是经过媒人事先商定的,如衣服、现金、金银首饰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给女方“亲家伍”(家族)专门送礼,若“亲家伍”只有几家,则每家送礼一份;如果“亲家伍”过于庞大且路途比较遥远,可以用“总茶”来代替。把一份茶礼送给“亲家伍”的甲户,就表示给每个“亲家伍”都送了礼,下次再遇喜事要送礼的话,则送给乙家,依此类推。
最别致、最有意趣的是喝“家伍茶”。娶亲的前一天,男方宴请“幅个家伍”(大家族)及媒人,商议娶亲、迎婚诸事仪式,叫做“家伍茶”。这一天,长老坐上席,其他人分坐两旁,宴毕,由家伍长老和男方家长分别就婚礼招待事项,以及安排娶亲人员等问题,进行陈述,取得大家的首肯。
娶亲时,还有一招也颇有风趣。新郎要到厨房去,向厨师,以及帮忙的阿姑、姊妹、岳母等“色俩目”(问好),有人会捧出满满的一碗菜,请新郎一方品尝,新郎要转请厨师代吃,声称厨师辛苦而答谢之。在欢乐的戏谑声中,阿姑们手忙脚乱地用锅黑给新郎和陪客脸上抹黑,机灵的新郎趁混乱之机,顺手从厨房“偷”走一件东西,或为碗筷碟盘,或茶杯勺子,以此炫耀自己把姑娘家的“茶饭”手艺偷来了,姑娘从此就可以安心地在郎家过日子了。
路途较远的婚娶,男方的亲友为了加强喜庆气氛,常常在村边摆上桌椅,放些茶和糖果、肉食等,称之为“图苏湖”,就是供娶亲人小憩的简便茶宴。在这里,迎亲队伍喝茶,吃点心,稍事休息,同时,亲友们又给新郎及陪客披挂红绸条幅等,免不了又是一番热闹。
要想了解“下茶”是怎么回事,就让我们先从《红楼梦》说起,话说林黛玉在大观园散步,逛到怡红院,正遇上王熙风等人。前几天,王熙风刚打发人送了两瓶暹罗国进贡的茶叶给黛玉,便问起那茶的滋味如何。贾宝玉说不好喝,宝钗说味道还算可以,但是茶色不佳,偏偏林黛玉说味道非常的好。
王熙凤听罢,答应再派人送此茶,顺便对黛玉说:“我明日还有一事求你,一同叫人送来。”黛玉一听,笑着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林黛玉自以为逮着了个好机会,和王熙凤开个玩笑,占点小便宜,可她没想到风辣子是何许人也,反应极快,伶牙利齿,风辣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不止”,“黛玉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
为什么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听了“下茶”二字。就顿时羞的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了呢?因为“下茶”是古代的婚俗中一项重要礼仪。古代的婚娶过程比较烦琐复杂,结婚前,必须由男方家庭下定亲的聘礼。宋人《品茶录》云:“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倔: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
由此可见,至少从宋代起,便形成下茶定亲的习俗。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当代,说法也存在一些变化,如近代人朱琛的《洞庭东山物产考》说,茶树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取从一不二之义。”也有些人家娶妻入门,虽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也习惯的被称为“下茶”,表示绝对不会改变初衷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古人将茶树不便移植的自然属性,和人类爱情婚姻的纯洁坚贞、从一而终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下茶”礼俗。
直至今日,有些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云南拉祜族青年结婚,男方常以茶为聘礼,称为茶礼;女方受聘称为“受茶”。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算不得结婚。”
新娘过门的时候,许多礼俗也与茶是息息相关的。新娘入门要对男方的祖先和长辈行跪拜礼,献上一盏茶。清人记载说:“新妇见舅姑(即公婆)时,必叩首数次;膝行至桌之后方,也叩首数次,曰‘跪茶’、‘跪酒’”。这种礼节,有的地区称为“拜茶”。
清代还有一个风俗,闹洞房时,要喝“合合茶”,就是让新郎、新娘面对面坐在一条凳上,相互把左腿放在对方的右腿上,新郎的左手和新娘的右手互相放在对方的肩上,新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新娘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成一个正方形,然后由人把茶杯放在其中,注上茶,亲戚朋友轮流把嘴凑上去品茶。
另外还有“桂花茶”、“安字茶”等,都是闹房中的花样。结婚仪式结束,茶叶的角色仍然没有演完,女方必须派出未婚少年为新娘“送茶”。
因为有了“下茶”礼,便产生一种忌讳。通常情况下,到有未婚姑娘的人家作客,忌用茶叶作礼物,以免与“下茶”相混淆,唐突了对方,尴尬了自己。这个风俗,在江南水乡有些地方至今依然奉行。
订婚叫“下茶”,如果不想结婚,想退婚,可以用“退茶”的方式,贵州三穗地区的侗族就有这样的风俗。退婚的姑娘用纸装一包普通的干茶叶,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亲自拿着茶叶到未婚夫家去,跟郎家父母亲讲:“舅舅、舅娘!我没得福分来服侍你们老人家,请你们另找一个好媳妇吧!”
说完这类的话,将茶叶放下,转身赶快走。如果姑娘当时没有走脱,被未婚夫家或族里人抓住,按老规矩可以立马杀猪请客结婚。所以,敢于“退茶”,并获成功的姑娘,自然成了乡亲们、尤其是妇女称赞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