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FPGA产品介绍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是一种通用数字芯片,可对其进行编程,灵活定制用户所需的硬件电路功能。FPGA具有开发周期短、项目实施成本低、可灵活升级用户功能、高性能和低延时等独特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控制、图像视频处理、汽车电子、医疗、测试测量、新能源储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FPGA在通信市场的占比超过40%,是其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CPU、GPU、DSP、ASIC等芯片在制造完成后,其功能就被固化了,用户无法对其硬件功能进行修改。相对于这些芯片,FPGA在制造完成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专用的EDA软件设计电路,对FPGA进行功能配置,从而将空白的FPGA设计为具有特定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且可以多次进行不同的功能配置,因此FPGA也被称为“万能芯片”。

与其他类型的芯片相比,FPGA的最大优点是其灵活性和性能的平衡。例如,与CPU相比,FPGA采用硬件并行计算,其实时计算性能远优于CPU;与专用芯片ASIC相比,FPGA的可编程特性使其在系统设计方面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另外,与传统的ASIC和SoC相比,FPGA大大缩短了工程师设计系统的时间,加快了产品上市的速度。随着FPGA工艺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增加、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丰富。

FPGA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代。

(1)发明时代:1983—1992年。

FPGA是由Xilinx公司的创始人之一Ross Freeman于1984年发明的。当时,Xilinx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FPGA—XC2064,该芯片的逻辑门数量不足1000个,采用2.5 μm工艺。在FPGA的发明时代,自动化布局布线工具尚未出现,主要以手动设计与优化为主。

(2)扩展时代:1992—1999年。

在1992—1999年期间,基于SRAM工艺的FPGA开始显示出竞争优势。通过采用最新的工艺,FPGA开始实现容量翻番和成本减半,FPGA也进入扩展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末,自动综合、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已经成为必要工具,FPGA开始高度依赖EDA工具。

(3)突破时代:2000—2007年。

在2000—2007年期间,FPGA成为数字系统中的通用组件,在通信领域开辟了巨大的市场,成为用户规避研发风险、快速推向市场的首选之一。FPGA开始分为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不再是简单的门阵列,而是集成了可编程逻辑的复杂功能集,如各种IP核,甚至软核微处理器等。FPGA的工艺节点,也在这个时期,由150 nm,经历130 nm和90 nm,发展到60 nm。

(4)系统时代:2008—2015年。

在2008—2015年,FPGA逐渐整合了高速收发器、存储器、DSP和微处理器等系统模块,同时FPGA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工具的发展。在系统时代,FPGA需要高效的系统编程语言,可利用OpenCL和C语言编程。市场主流FPGA产品的工艺节点发展到了28 nm和16 nm。

(5)智能时代:2015年至今。

从2015年开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FPGA成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加速平台,多核异构和自适应计算平台成为新的方向,软件开发者开始融入FPGA的软硬件生态系统。自此,FPGA迈入全新的智能时代。 c5pJ81MqfoCVufY6KPdTtfyShljdoBu4ZKtIzzMmIXBojfSY7hkNEDnxqBhZvS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