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16 bit的单Bank
场景,Bank内引脚通常会被占用,推荐选择相邻Bank的GMCLK引脚作为参考时钟的输入引脚。
(2)应用多Bank时,需要选择命令/地址(Command/Address)字节分组所在Bank的GMCLK作为参考时钟输入引脚,以保证较小的时钟抖动。
(3)每个Bank只需要一个外部参考电压 V REF (是DDR3电源电压的一半), V REF 可以通过两个精度为1%的1 kΩ电阻分压产生,也可以使用专用电源芯片产生。
(4)CK信号必须接到某个命令/地址字节分组的P/N对引脚。
(5)DQS信号必须连接到DQS的专用引脚。
(6)DQ信号和DM信号(如果用到)必须连接到与之对应的DQS分组引脚。
(7)单个DDR3接口的跨度不能超过3个同侧相邻的Bank,对于跨度为3个Bank的DDR3接口,命令/地址字节分组必须位于中间的Bank,且所有的命令/地址字节分组必须在同一个Bank中。
(8)命令/地址字节分组必须连接到没有用作数据(DQ信号、DM信号)字节分组的引脚。
(9)RESET_N信号可以连接到任意引脚(该引脚的电平须与DDR3的要求一致),建议将该引脚约束到DDR3所在的Bank,以改善时序,该引脚不需要端接,预留接地电容位置,可以通过一个4.7 kΩ的电阻下拉到接地。
(10)字节分组内的信号可以自由交换(DQS信号等特定引脚除外),Bank内的不同字节分组可以进行整组交换。
(11)DDR3对应Bank中的两个单端引脚可以作为命令/地址字节分组使用。
(1)在进行PCB布局时需要加入引脚延时(Pin Delay)信息,并在走线时考虑引脚延时和过孔延时。
(2)在菊花链(Fly-by)拓扑结构中,CK信号的走线长度须大于或等于第一个颗粒的两组DQS信号的走线长度,并且二者的延时应小于CK信号周期的1/4。
(3)在Fly-by拓扑结构中,CK信号的走线应等长分段,主干线的长度应小于2000 mil
,分支线的长度(含过孔)应小于120 mil。
(4)CK信号走线长度的对内误差应小于5 mil,差分阻抗为100 Ω,需要完整的参考接地层,走线尽量少换层,使用过孔换层时需要在过孔处对称增加伴随接地孔。
(5)命令/地址字节分组的走线以CK信号的走线为参考进行等长处理,走线长度误差应小于200 mil。
(6)命令/地址字节分组需要完整的参考接地层,其中ODT、CS、CKE信号走线的过孔需要伴随接地孔;对于其他信号,每3~6个信号走线的过孔旁边至少有一个伴随接地孔。
(7)DQS信号走线长度的对内误差应小于5 mil,差分阻抗为100 Ω,需要完整的参考接地层,换层不能超过2次,使用过孔换层时需要在过孔处对称增加伴随接地孔。
(8)DQ信号的走线需要完整的参考接地层,每2~4个信号走线的过孔旁边至少有一个伴随接地孔。
(9)在同一个DQS分组内,要以DQS信号走线为基准,走线误差应小于50 mil,总的走线长度应控制在1500 mil以内。
(10)在不同DQS分组之间,不同分组的DQS信号走线长度为200~300 mil且不等长,这种长度错开的设计可降低同步开关噪声(Simultaneous Switch Noise,SSN)的影响。例如,DQS分组0和2的DQS信号走线长度按常规确定,DQS分组1和3内的DQS信号走线长度可增加200 mil。
(11)同一DQS分组内的DQS信号走线应在同一层,以尽量避免表层走线。
(12)在采用蛇形绕线时,单端信号线按3 W ( W 表示线宽)走线,差分信号线按5 W 走线,保证各信号组内的走线间距不小于3 H ( H 表示走线到主参考平面的距离),组间的轴线间距不小于5 H ,DQS信号、CK信号与其他信号的走线间距应在5 H 以上。
(13)电源设计成完整平面,目标阻抗尽量控制在0.01Ω@100MHz以内。
(14)滤波电容尽量在BGA(Ball Grid Array)下方靠近摆放,保证每个电源引脚下方至少有一个滤波电容。
(15)电源 V TT 对精度的要求比较严格,有很大的瞬间电流,需要使用足够大的去耦电容。 V TT 的电流集中在终端的端接电阻处,一般在端接电阻的同面进行铺铜处理,铜皮宽度应大于120 mil。
(16)电源 V REF 对精度的要求很严格,但承载的电流很小,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去耦电容;另外,电源 V REF 需要远离干扰源。
(17)ZQ信号的校准电阻采用精度为1%的电阻,应靠近引脚放置,并加宽走线,走线长度应小于100 m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