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和归属感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到相对的满足时,下一个需求是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就成了一个新循环的核心。这时候,人会渴望拥有朋友、爱人、子女,这种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他迫切地想要与他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想要成为一个集体或者家庭中的成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全力以赴。在他眼中,那一席之位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他甚至不记得自己以前挨饿时,曾认为爱是不值一提的、虚无缥缈的。此时的他,只觉得无比孤独,像是被人抛弃或拒绝了,一个朋友都没有,到处流浪。

在小说、自传、诗歌、戏剧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归属感的主题,但在科学论述中,却极少能见到这个主题。我们通过这些文艺作品能大概了解到,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什么是毁灭性的灾难,它们是经常搬家,居无定所,工业发展导致的流动性过大,藐视家乡和族群,远离家乡,远离朋友,远离邻居,经常是过客,经常是外来者而不是本地人,等等。邻里关系、土地、宗族、种类、阶级、门派、家庭的一分子,这些东西的重要性被我们低估了。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它就是《地域法则》(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作者是罗伯特·阿特里(Robert Ardrey)。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各种问题,这本书都有深刻且犀利的见解。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能帮我们理解一些人性底层的、动物性的行为倾向,比如少数服从多数、聚集、参与、归属。这本书的重心是一些我曾经随口一提的问题,而且因为这本书,我不得不严肃地审视这些问题。所以,虽然它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我还是认为它不错。也许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在这本书中,像T小组那样的成长小组或意向性社群,它们的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在我看来,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交往、亲密、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外,人们还有一些需求,就是不想当异类,不想孤独,不想与他人疏远。可是,因为很多现实问题,这种感受反而加深了。这里所说的现实问题,包括人的流动性增强、传统族群的溃散、家庭成员的分离、不同辈的亲人之间的代沟、稳固的城市化、人际交往更密切的农村的消亡、像有些国家的人之间的那种流于表面的情谊等。

我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些叛逆的年轻人——这种年轻人的数量有多少、叛逆的程度如何,我不清楚,他们的驱动力源自一种内心深处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他们想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想与人交往,想与他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团结,共御外敌。把任何人或事物推到外面去,并使其站在有威胁的立场上,这就能促成一个联系紧密的集体。在军队里,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情况。因为要共御外敌,所以军人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兄弟情谊,而且这种情谊能够延续一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满足人的这种需求,社会才能保持健康和良好。

当今社会中,那些适应不良或者比这更严重的病态,其主要根源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在人们眼中,爱和情感,还有它们在性欲上的表现,这些差不多都是模糊不清的、不便公之于众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各种限制,或者不被允许。事实上,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就是爱的需求遇到了障碍,这一点是心理病理学理论家们都着重指出的。很多临床研究都是跟这种需求有关的,我们对这种需求的了解之深仅次于生理需求。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爱与性并不是一回事。在研究当中,我们可以把性视为一种单纯的生理需求。性行为通常取决于多种要素,也就是说,性欲不是决定性行为的唯一要素。在其他要素中,对爱和情感的需求是最主要的。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所谓爱的需求,它其实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爱给别人,另一方面是接纳别人的爱。 eBhp5JdszN6ULoUw/5KCsJh6yWeQC8ZMw1UQ0mgQHP2/hde2Nj4IzggJK07aq0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