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理需求

在人的所有需求当中,生理需求是最首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东西都极度渴求,那么他的主要动机多半源自生理需求,而非其他需求。一个没衣服穿、没东西吃、没人爱、没有任何尊严的人,他极度渴望得到的多半是吃的,而不是别的。

所有生理需求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有时候,一个人觉得很饿,他需要的其实未必是维生素或蛋白质,而是舒服或依赖的感觉。反过来说,当一个人饿了的时候,他可能会选择喝水或吸烟,以使自己饥饿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

如果所有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求就会成为有机体的核心需求。这时候,别的需求全都不见了,或者沦为陪衬了。由于意识都被饥饿感填满了,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这时候,有机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饿。满足饥饿感,是身体各项机能当前的首要目标。想作诗、想得到一辆车、想研究美国历史、想拥有一双新鞋,这些欲望在极端状况下几乎不值一提。一个特别饿,甚至快要饿死了的人,他唯一想要的就是食物,除此之外,他不会被任何东西吸引。他的梦、他的回忆、他的需求、他的感情,都会与食物产生联系。

当某种需求成为一个人的核心需求时,这个人会显现出另一个特征——他对未来的所有看法都会受到这种需求的影响。在一个长期处于严重饥饿的人眼中,所谓的天堂,也许就只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如果能让他以后不再受挨饿之苦,那么他就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倾向,认为那就是最快乐的日子了,除此之外,他别无所求,别的任何东西都没那么重要了。自由、爱、归属感、尊重、价值观,这些东西不能让他吃饱,所以这些没用的奢侈品都会被他搁在一边,不予理会。可以说,这个人当前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得到面包。

通过观察,长期处于严重饥饿或口渴状态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他隐藏起来的更高级的动机,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和本性,但这种发现和了解是不够全面的。如果有人把这种极端情况当成范例,只在这种极度生理剥夺的情况下去研究一个人行为的目的和需求,那么他们一定会忽略很多事情。没错,一个人可以把得到面包当成他活着的唯一目标,但这只适用于他缺面包的情况。然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能吃饱的状态时,他的需求又是怎样的呢?这时候,人会产生更高级的需求。在有机体中,这些不属于生理饥饿的需求会处于核心地位。当这些需求也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比之前更高级的新需求。接下来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层次”,需求是分层次的,而且在同一个层次中的不同需求,也有不同的优先级。

以上这段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满足”和“剥夺”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动力理论中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得到满足后,那些侧重于生理性的需求,将不再是有机体动机的主要操控者,这样一来,有机体才会产生侧重于社会性的需求。如果某些生理需求得到了长期的满足,那么这些得到了满足的需求,将不再能够主导或决定某种行为。只有遇到障碍时,它们才会再出来,成为有机体行为的主导者。然而,得到满足的需求,已经不能算是需求了。只有没得到满足的需求,才能成为有机体行为的主导者。如果饥饿被满足了,那么在当前的动机中,它就没那么重要了。 P0gZ0sew6z4b8nZnwq6DkYGNbDtaX/D+kJ4jhXdP3w13rmsrXAsA9scaj5+tLp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