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挫折,是人生大问题

在探讨挫折时,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把人拆开来看。时至今日,在描述人的时候,我们还总是倾向于用食欲受挫或其他需求受挫这样的方式。然而,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受挫只能是整体上的,只有某一部分受挫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存在。记住这一点,对于剥夺和威胁对人格产生的不同影响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就能做出分辨了,这显而易见。

提到“挫折”这个词时,我们对它的定义往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某种渴望或满足遭到了阻挠。这种定义忽略了一个区别,那就是,剥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剥夺对人来说并不重要的东西,被剥夺的东西很容易找到替代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另一种是在剥夺的同时,还对基本需求造成了威胁,比如威胁到了人格、目标、防御体系、自尊、自我实现。我们的观点是,一般情况下,能够被归结为挫折的,只有那些带有威胁性的剥夺。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目标客体可能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目标客体自身的意义;另一层是次级价值,或者说象征性价值。所以,当一个孩子渴望得到冰激凌的需求被剥夺时,他失去的只是一支冰激凌。但对于另一个孩子来说,失去的就不止是一支冰激凌了,因为妈妈不给他买冰激凌,所以他可能还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对于后面那个孩子来说,冰激凌的价值不光是它本身,还有一种额外的心理价值。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只是失去了一支冰激凌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挫折中,如果威胁性剥夺的成分更多,那还能被叫作“挫折”吗?我们也不清楚。只有当一个目标客体意味着某种基本需求,比如爱、尊严、尊重等,这时候,对它的剥夺才会导致不良后果,而这种后果一般才是可以被归结为挫折的。

在某些动物群体或某些情境当中,一个客体可以具有两层意义。对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来。举个例子,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处于统治地位,另一只处于依附地位。这时候,一份食物的意义就不光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了,它还是统治地位的象征物。所以,当处于依附地位的猴子去拿食物的时候,处于统治地位的猴子会立刻攻击它。但是,如果处于依附地位的猴子能去掉食物的那层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它能表明自己并不是奔着统治地位去的,那么它再去拿那份食物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猴子就会答应了。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它只需在靠近食物时表现出自己的顺从态度就行了,这就好像对处于统治地位的猴子说:“我只是想用这份食物来填填肚子,并没有对你的统治地位宣战的意思。对于你的统治,我是全盘接受的。”

同样的道理,在面对朋友的批评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人来说,朋友的批评意味着攻击或者威胁。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很多时候,批评的确是一种攻击。所以,这会勾起他的怒火。但如果他能确定这种批评并非攻击或抗拒,那么他就能听得进去,更有甚者,还会心存感激。如果他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朋友是出于爱和尊重才批评自己的,那么他就会认为,批评就只是批评,无关攻击或威胁。

在精神病学领域,由于忽略了上述区别,所以出现了许多混乱的情况,而这些混乱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有一个频繁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性需求被剥夺势必会造成挫折,从而导致有的人出现攻击性,有的人则升华了,等等,是这样吗?同样是单身,很多人并没有出现心理疾病,但也有很多人因此境况很差。不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决定性因素造成的呢?对没有患神经症的人群所进行的临床研究,其结果表明,只有当一个人感觉不被异性接纳、自卑、孤独、价值缺失、尊重缺失或其他基本需求受挫时,性需求被剥夺才是导致严重疾病的原因。如果以上情况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那么对这个人来说,承受性需求被剥夺就没那么困难了。当然,他也许会气愤,但这未必都是病态。这种气愤,是罗森茨威格 所说的需求—阻力的表现。

与单纯的剥夺相比,威胁性挫折与威胁的情境之间的关联更深一些。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其一,是对不是基本需求的剥夺;其二,是对人格,也就是对基本需求或与基本需求有关的各种应对系统的威胁。这种剥夺所包含的意义,没有挫折所隐含的意义那样多。剥夺不会导致心理上的实质性疾病,但威胁会。最后,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假设:挫折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与以上两个概念有关联,但它的作用没有那么多。 CRc2TzpolsG94IyAF8HlvHMzTgVbpcR/asfdDceI2j59fSM/ukZd/mig2jeUQ0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