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需求的满足受限于一些直接的前提条件。当这些前提条件遇到危机时,人会像基本需求本身遇到危机时那样,采取一定的方式去应对。这些前提条件是,不受限制地自我表达;在不伤害别人且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限制地去研究和搜索信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一个集体能确保公平、诚实、有序。当以上行为受到限制时,人就会像遇到危机那样做出应对。
这些前提条件只是与目的接近,但并不是目的,基本需求才是目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需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缺少了这些前提条件,需求可能就无法满足,或者至少也要面临重大的危机,所以说,这些前提条件是需要保护的。
认知能力是一套用来组织和调配的工具,而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是这套工具的功能之一。所以,很明显,任何妨碍这些能力的东西,都会间接地妨碍基本需求的满足,这是肯定的。抱着这种态度,一些问题就能得到部分解决,如好奇心、渴望知识、渴望真理、渴望拥有智慧、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等。能对这些基本需求构成威胁的,是保守秘密、检查、不坦诚、妨碍沟通。
如果一种行为对满足基本需求有直接帮助,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在心理上被推到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一种行为能提供的帮助不够直接,或者程度较弱,那么从动力心理学上来说,它的重要性就会差一些。对于各种防御机制或应对机制来说,上述观点同样适用。对于基本需求的满足,有些防御或应对机制所起的作用是程度强的、直接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度弱的、不那么直接的。当然,从数量上来说,基础的防御机制和不那么基础的防御机制,都是没有上限的,我们可以在随意列举的同时认为,与不那么基础的防御相比,更基础的防御面临的威胁更大。切记,在这里,防御与基本需求之间的关系,才是决定性因素。
我们在之前反复提到,只有当那些相对来说更占上风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新的需求。所以在动机理论中,满足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除以上情况外,得到了满足的需求,不会在接下来的行为中起主要作用。这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他就不再渴望安全、爱、自尊这些东西了。即便真的渴望,那也是从一种无形的或未成形的角度来说的,比如已经吃饱的人仍然感觉饿,被装满的瓶子仍然是空的。
如果我们真正在意的是那些在事实上驱动了我们,而不是也许会驱动我们的事物,那么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它就无法再驱动我们了。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此事,事实就是,这种需求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重视,因为我已知的所有动机理论不是对它不以为然,就是表示反对。除非面临意外的、短暂的威胁,否则一个完全健康、正常、幸福的人是不会渴望性、食物、安全、爱、尊重、自尊这些东西的。如果一定要说他渴望,那只能说,那是任何人都会有的条件反射,就像巴宾斯基反射
一样,这些反射是因为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对于一个基本需求遇到障碍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视他为病人,或者至少视他为一个不够完整的人。与之相似的情况是,我们有时会把一个缺少维生素或矿物质的人视为病人。有什么人会认为,与缺少维生素的人相比,缺少爱的人就没那么重要呢?可以的话,我应该这样说,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他的主要驱动力是渴望成长,渴望发掘出自身的全部潜力。一个长期有其他需求,并且对这些需求还很积极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毫无疑问,他生病了,就像突然极度缺少盐分或钙质那样。
如果对于上述观点,读者心存疑惑,或者认为有矛盾,那么可以肯定,其实矛盾有很多,以上矛盾不过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在看待人类深层动机的时候,用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就势必会出现矛盾。去探究一个人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触碰到这个人的本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