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灵的目标,是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所有心灵活动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这是心灵最显著的特征。心灵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它的内部元素却一直在发生变化。和外部环境相适应是这个整体的努力方向和行为原则。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目标,它引导了人类的所有行为。目标决定了心灵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一个恒定的目标在约束、引导、修正和推动人心里的各种活动,人才能思考、认知、做梦、有各种追求。每个人都想适应环境,对环境做出正确反应。前面我们说过,适应环境、消除不安全感是人类身体和心灵的一项基本能力,事实正是如此。所以,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心灵目标。想让心灵健康发展,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能带来蓬勃生命力的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可以是恒定不变的,也可以是不断变化的。

由此看来,所有心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适应未来的环境。事实上,人心里只有一样东西,就是追求某一特定目标的力量,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毫无疑问,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目标设立。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心灵像被某些严苛的法则紧紧地束缚住了,这理所当然。但这种貌似客观存在的法则,却无法约束那些将自己隔离在社会之外、否认自己和社会之间关系,以及与社会为敌的人。这种人会根据自己的新目标树立新的规则,以取代上述规则。同样,没有生活目标、不愿意和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的人,也不受社会生活普遍法规的制约。所以,我们必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标是心灵活动的起点。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他的目标。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目标,所以这一步非常重要。另外,从专业的角度看,根据行为推导目标,也是深入研究人类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过这样做难度极大,因为同一种行为往往有多重含义。好在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我们可以根据目标对象的各种行为做一个对照表。具体方法是,找出两种与他当前态度密切相关的行为,根据时间差异,将这两种行为以点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连点成线。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对当事人的人生脉络和性格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儿时的生活方式和成人后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个男人,三十多岁,事业发展得很好,却有些性格方面的问题——攻击性很强。他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到医院找心理医生帮忙。他告诉医生自己不想工作,觉得生活毫无乐趣,说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虽然他刚刚和一位美丽的女士订了婚,却还是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他每天都很消沉,任何事都无法让他提起兴致。而且,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妒忌心,这让他非常痛苦。他消沉的情绪和攻击性,已经影响了他和未婚妻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未婚妻完美无瑕,他的嫉妒根本毫无来由。这样看来,他对未婚妻的不满只能是他自己的原因。事实上,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每次他发现自己对别人产生好感,一种较为亲密的关系即将被建立起来时,他就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从而毁掉这段关系。

接下来,我们用之前提到的图表法分析一下这个人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找一件和他当前态度有关的事。经验告诉我们,这件事必须来自他的最初记忆。想要确定童年记忆的价值并不容易。男人表示直到现在,他还对童年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有一天,母亲带他和弟弟去菜市场买菜,市场里摩肩接踵,到处都是人,叫卖声、音乐声、讲价声响成了一片。母亲把他抱起来,可很快又放下了。原来母亲想抱的是弟弟,刚刚只是抱错了人。他当时只有四岁,被身边的大人挤得脸都变形了,他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诉说这件事时,他的口吻既忧伤又气恼。由此可知,他不确定母亲爱不爱自己,母亲对弟弟的爱伤害了他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他的这段经历中看到他当前的性格特征。当心理学家把他当前的状况和他儿时的经历联系到一起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终极目标,它是所有行为的引导者。至于我们会选择怎样的目标,就要看儿时生长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影响了。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影响和印象会让他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独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人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的理想状态(也就是目标)有了初步的认知。婴儿虽然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但他的心灵活动已经开始了。总之,人从降生那一刻起,心灵就开始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此时形成的心灵目标极为坚定,即使之后的生活发生再大的变化,它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每个人目标的确立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束缚中,竭尽所能想要找到一种既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又能保证自身安全的理想状态。孩子可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在现实中做到哪一步才获得真正的安全。注意,我们这里说的安全更趋向于安稳和舒适,和逃离险境的那种安全是两回事,就像机器必须在安全系数内才能以最佳状态稳定运行一样,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安全系数。只能满足生存需求的安全对孩子来说远远不够。他还有控制他人、超越他人的愿望需要实现。大人想打败所有对手,孩子也一样如此。优越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早已确立的两个目标:获得安全感,证明他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他会想方设法获得优越感。但是与此同时,优越感也能带来不安全感,因为以竞争的态度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对手无处不在,所以优越目标越明确,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心的不安全感就越强。 Evfuq3Zzuccevjnggy9i3m/jQ25sKuMzB8E4ji0sIeaCV/2Xfzs0VIdqnQPUaQ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