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意义不可能“个人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宗教领袖将所有教众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这周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们听了非常害怕,回家之后把所有家产都卖了,想着在临死之前,要尽情地享受一番。他们惶恐地等着末日的到来。可是,星期三那天不要说末日,甚至连大点的风都没有。信徒们怒气冲冲地找到领袖,大喊着说:“我们被你害死了,卖光了所有的家产不说,还自以为好心地告诉了亲朋好友。亏我们那么相信你,和他们说,透露这个消息的人地位极高,十分可信。现在所有人都在笑话我们,你说周三是世界末日,现在周三都过了,你怎么解释。”领袖理直气壮地说:“错啦,错啦,我说的周三是我自己的,和你们无关!”很明显,领袖为了逃避信徒的指控,故意把个人意义替换了公众意义。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意义根本经受不住考验。

真正的生活意义,必须是得到了所有人认可的公共意义,它对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都该是有效的。何为科学方法?能帮助一个人解决某个问题,也能帮助其他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方法。它必须对整个人类都有相同的意义。天才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个是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一个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知,所谓生活意义,其实就是个人对集体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个人成就,和职业目标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轻易解决生活中各种难题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意义是积极地和他人建立联系,为他人带来快乐,以合作的方式达成共赢的目标。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容易受身边人的兴趣所影响,能以不和他人发生直接冲突的、最恰当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很多人以前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种观点,甚至会提出疑问:难道真正的生活意义,就是奉献,就是关注他人,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他们茫然无措,并不相信不顾个人利益,只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会让自己感到舒心和快乐。他们相信人天性就是自私的,为了自身的发展,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理所当然。这些貌似正确的观点,其实毫无道理可言,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愿意为他人做贡献,并以此为目标的人,自然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塑造出理想的性格,时刻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人会以社会感为基础,调节磨炼自己的性格,自动自发地学会一些他本该具备的生活技巧。目标明确的人,在训练中很容易就能学会这种技巧。为了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重要问题,他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磨炼自己的相关技能。比如,我们在婚姻关系中,若是深爱自己的伴侣,自然会想把为伴侣提供更好的生活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相反,若是没有这样的目标,一切提升伴侣幸福指数的努力,都将变成表演般虚假做作。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比如我们从前人手中继承的耕地、房屋、科学、艺术、知识等,这些都是祖先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做的奉献。可是还有一些人,完全没有合作和贡献的意识,遇到问题不是装死就是逃跑。当他们回忆过去时,发现自己白活一场,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的生命毫无价值,死亡便是终结。闭上眼睛,听听地球在说什么吧!它说:“你们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死吧,你们这些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的废物,滚!”对于那些不愿意帮助他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我们也要说:“滚吧,你们这些无用的垃圾。”尽善尽美的文明并不存在,我们发现了文明中的不足,就要努力加以改进。至于改进的方向,自然是提升人类的幸福感,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既有合作精神,又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他们知道怎么做才能让生活更有价值,他们会精心浇灌自己的爱情之花,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兴趣。几乎所有宗教都在宣扬和提倡这种感情。遗憾的是,无论宗教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只要信徒的脚步稍有偏差,宗教的内涵和社会价值就会被扭曲和忽视。所有意义重大的运动都以为人类做贡献为初衷,宗教也是如此。相比于宗教和政治,科学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为什么?因为它能迅速激起个人的社会兴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在讨论意义这个问题时,无论有着怎样的立场和角度,目标一定是提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增强个体的合作能力。

正确的生活意义和错误的生活意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正确的生活意义是人类的事业守护者,错误的生活意义则是人类的事业破坏者,像魔鬼一样恐怖。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这些意义的起因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如此才能在意义出现严重问题时,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上述问题都属于心理学范畴。相比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明确意义和意义对人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人类的幸福感。 ooFyhtXNVxFFpyUobprXPEMPYKPW8d7mnkKiqZChtSk7lY4yAvSSrv6mev+WGs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