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男女老幼,几乎所有人都有和他人建立联系的愿望,都想通过合作履行自身职责、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心理学术语“社会情感”,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关于社会情感的根源,人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新观点貌似更符合现实情况,就是它和人类的定义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人类一直过着群居生活。达尔文发现,那些没有被大自然赐予强大的进攻和防守能力的动物,因为无法独力在自然界中生活,只好以群居的方式弥补身体上的不足。比如,大猩猩和猴子虽然都是灵长目,但前者因为体型健硕,攻击力强,通常和配偶独自生活,而后者因为身形单薄力量有限,则以家族的方式群居而生。
群居的好处不只表现在弥补个体力量的短板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比如,猴群休息时,会派几只猴子在外围站岗放哨,行动前会派几只猴子去前边探路,确定有没有危险。如此一来,个体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就结合到一起,即使是弱小的成员也有用武之地,个体缺陷也就不明显了。水牛也会以集体出行的方式来应对力量强悍的敌人。
在这方面,动物学家有一个发现,就是群居动物会建立某种类似于法律的规定,如果外出巡逻的动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行动,出了问题,它就要接受族群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家在古老的法典中发现了一些专门针对守望者的规定,这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集体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谓集体,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个体力量不足以自保的动物的本能选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力量越强悍的动物,社会感越弱。所以,幼儿阶段最适合培养个体的社会感,因为那个时候他力量最弱,要经过漫长的成长期才能发育完全。
还有什么动物的幼崽像人类幼儿这样,需要十几年时间才能发育完全吗?人类生长缓慢是由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不是因为我们要学多少东西才能长大。孩子的生理特点,要求父母必须长时间地陪在他们身边,只有这样,人类的血脉才能延续下去。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力量和身体都十分弱小,是培养社会感情的最佳时机。
在我们的道德体系和教育体系中,有些观点之所以被否定,完全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任何伟大的成就和能力,都必须放在社会生活中才有意义,只有在社会情感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才能实现。
比如语言,离群索居的个人根本不需要语言。人是为了满足集体生活的需要,才创造了语言。语言就像一座桥,将个人和集体连在一起。正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一起,才有了语言的产生。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是不需要语言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养不出能言善辩的孩子。封闭的环境,会阻碍甚至抹杀孩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不会说话、不善沟通的孩子,大多有社会感不足的问题。有时孩子学不会说话,和父母的溺爱大有关系,因为他根本无须开口,父母就满足了他的所有需求。这样一来,他还有说话的必要吗?他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受到严重阻碍。
有些孩子从来没在父母面前完整地表达过自己的意愿,因为父母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越是没有表达的机会,语言能力的发展就越滞后。还有一些孩子,每次说话都会遭到嘲笑和讥讽,时间一长,他就再也不愿意说话了。不停地给孩子挑毛病,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总是被否定,他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越来越自卑。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种人——每次开口都先说一句:“你们别笑啊……”单是这句话就足以证明,他小时候经常被人嘲笑。
人类的各种能力都是在社会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社会情感,我们的理解和逻辑能力将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离群索居的人不需要讲究逻辑,所以他就算有些逻辑能力,也不会比普通的动物强多少。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人类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情感对这两种能力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情感支撑我们的整个生活,让我们在危险重重的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
人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完成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知,之后他会按照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既定的目标一路前行。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他只能看到他所关注的东西。他不会做任何与他行为模式不符的事。这样看来,社会感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