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乡的烽火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张楚政权成为各支起义军的革命中心。陈胜趁势作出了对秦朝更大打击的战略部署:主力西进,直指秦都咸阳;同时分兵占领各地,扩展起义规模。
陈胜指挥调兵遣将,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余为左右校尉,率领三千人渡黄河,攻占原赵国(今山西中部和河北西南部);派邓宗攻取九江郡(今安徽寿县)及淮南;周市进军原魏国(今河南东北部至山西西南部);召平率军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北),深入长江下游。这几路军队的目标,是打击秦朝在各地的统治。
陈胜将主力部署在西路,分为三支。吴广被任命为“假王”,率领一支强兵进攻荥阳。荥阳是三川郡的治所,地理位置重要,既是东方通向关中的门户,也是秦朝关东的重要战略要地。北面有秦朝的最大仓库敖仓,夺取荥阳就能保障粮草供应。因此,陈胜集中主力进攻荥阳,对秦朝构成了重大威胁。
然而,吴广在荥阳久攻不下,陷入僵局。陈胜迅速派遣第二支西路军,由周文指挥,绕过荥阳防线,进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此时,起义军已经集结了大量兵力,攻占了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距离咸阳仅百里,已经直逼秦都。第三支西路军由宋留领导,占领南阳,准备进攻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
然而,随着战争进展顺利,陈胜的骄傲情绪逐渐滋长。一位曾与陈胜共苦的伙伴前来探望,陈胜因对方提及往事而心生不满,最终将他杀害。此举使得许多曾共患难的旧部纷纷离开。此外,陈胜对近臣朱房和胡武过于信任,致使赏罚不明,导致部下离心离德。这些问题对陈胜的领导构成了致命打击。
起义队伍中鱼龙混杂,原赵国贵族张耳和陈余趁机反叛。他们本为赵国士族,为逃避秦朝追捕而投奔陈胜。在武臣率军攻占赵国旧地后,张耳、陈余便自立为王,割地封侯,联合当地贵族起义,成为割据势力。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地区。韩广在燕地自立为燕王,田僧在齐地自立为齐王,甚至魏国贵族在周市失利后,也立魏公子为魏王。
这些割据势力虽然加速了秦朝的瓦解,但也严重分裂了陈胜的起义军,削弱了起义的整体力量。最终,分裂的局面为陈胜的农民起义带来了致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