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妄不实的道德观

内心的冲突一直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分散人们的精力,造成巨大的损耗,还会分裂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情感,尤其是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分裂,不仅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样的人的道德标准是相互矛盾的,但他们会隐藏这种矛盾,结果是不断重复着这种分裂造成的内耗,相互矛盾的道德标准还会渗透到基本冲突中,其实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把哪种道德观放在心里。

从根本上来说,人们理想中的完美形象是一种幻觉,塑造的人或经验不足的心理咨询师很难分辨这个形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中的。他们会坚持自己幻想的理想化形象是真实的,不允许自己有一点过错,否则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在实践中追求的都是简单的容易达成的目标,逃避那些难度大的目标。所以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真实,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理想化形象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推动作用。有一个人坚信某项事业是自己毕生的追求,可一点诱惑的出现都会让他放弃这种追求,导致道德诚信受到损害。

而道德诚信受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变得自私、虚伪,诚信度越来越低。日本一些禅宗经典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内心完整的人都是真诚的。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出一个与之相似的结论:内心分裂的人无法做到完全真诚。那到底什么是真诚呢?我们可以通过一段对话来了解这个概念。

徒弟:我听说狮子不管遇到大象还是兔子都会用尽全身的力量去追捕。弟子不懂,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师父:真诚的力量(也就是不欺的力量)。

真诚就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一件事中。这就意味着力量不会被保留也不会被浪费。一个能这样生活的人就是一头雄狮。这样的人真诚、坚强、内心完整,堪称圣人。

与真诚相反的就是虚伪,常常和虚伪一起出现的还有自私。虚伪和自私属于道德范畴,这样的人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他们喜欢或讨好别人是为了缓解焦虑的情绪,感动别人是为了提升自尊感,谴责他人是为了推卸责任,打败别人是为了用成功支撑自己。这样的人认为其他人没有与自己同等的权利,所以将其他人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内心的冲突不管以哪种方式发展,无意识的虚伪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哪些表现是无意识的虚伪。

虚假的爱。“爱”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希望,还包含着主观上爱的感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原因让爱变得不再纯粹。比如,人们可以因为爱变得脆弱,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打着爱的名义追逐权力和欲望,还可以把它当成打败和征服别人的需求。事实上,这些爱都是虚假的,这种虚假的爱经不起任何考验,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都可能存在这种虚假的爱。

虚假的善良。同情、慷慨等都属于虚假的善良,与虚假的爱情况大致相同。

虚假的学识和兴趣。这种情况明显出现在远离自我的人身上。他们装作对所有的事都很感兴趣的样子,假装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做到。

虚假的公正和真诚。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内心充满对立性冲突的人身上。在他们的眼里,别人的爱和真诚都是伪装的,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最真诚的。他们认为嘲讽别人是一种坦诚的表现,他们习惯性地否定所有传统的价值观,拒绝接受大众的观点。追求公正当然很有价值,而且很多时候以良知为出发点的公正,确实很难让人坚持一种立场。但内心不真诚的人经常被虚假的公正支配,他们追求公正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认为他们不偏不向。这种公正不过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强加给他们的一种强迫性需求。这种人持一种虚假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他们总有一种双方观点并不矛盾的倾向。如果是一场辩论,他们会说双方的观点都对,可事实上他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或者说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

虚假的痛苦。因为大家对这种表现存在很多疑问,所以会在这里详细描述。那些坚持“痛苦源于需求”观点的人认为,那些没有解决基本冲突的人,只有在别人试图对他们进行分析、揭露他们的矛盾时才会感受到痛苦的存在,但实际上,他们真实承担的痛苦远比他们能意识到的痛苦多得多。有些人喜欢习惯性地夸大自己的不幸,他们只是想利用这些痛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获得别人的原谅或关心,当然,这样做时,他们自己可能是无意识的。考虑到他们的感知情况,或许于他们而言,这是达到目的的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

总是有人将自己的痛苦归于外界环境,于是便制造一种假象,即自己只是受害者。他们有时候也会承认自己有问题,并对此表现得很苦恼,但他们苦恼的原因是真实的自我形象与理想中的完美形象不符。比如,结束一段恋情后,他们会感觉像被掏空了一样,他们认为那是因为自己爱得太深,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一个事实就是,这种痛苦的感受也可能是假的,有些人自认为很痛苦,其实那很可能是愤怒。举个例子,有一名女性因为爱人没有按时给她写信而感到痛苦,但其实她是在生气。她希望任何事情都按照她的意愿发展,或认为爱人对她的任何一点疏忽都是在蔑视她。这名女性不愿意承认自己生气了,也不愿意承认生气的原因,所以她就强调自己非常痛苦。通过分析上面的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有时人们表现出来的痛苦只是他们逃避现实的借口。

同样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还有不明确的态度带来的不靠谱。这种类型的人很少依据客观事实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依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对某个人、某件事做出判断。所以他们的立场会因为主观需求相互矛盾而左右摇摆,这种情况在个人关系和群体关系中都会出现。他们无意识地避免左右摇摆的办法就是持观望态度或避免第一个发言,这样就可以随时倒向某一边。而他们给出的理由却是这种情况很复杂,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他们很难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受和看法,也会因为别人的轻视而失望——也可能是患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与别人断绝往来。他们遇到一点困难就变得冷漠。他们在私密的谈话中会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但如果受到来自权威或团体的压力马上就会让步。 dcuYd5bjoyQs9AMzNJCVT79jv0JeBApwR3qwh5Us0otwpwP3UspCBL2gAGPiNu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