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古老的占星术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实践中,深入观察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古天文学体系,并依据这些天文现象制定了历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早在远古传说时代,我国人民便已开始关注天象的变化。《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尚书·尧典》也提到,尧帝命令羲和等天文学家,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指导人们的时序安排。

《史记·天官书》则介绍,在高辛氏之前,天文学由重、黎负责,唐虞时期由羲和主持,夏代是昆吾,商代由巫咸担任,周朝是史佚与苌弘,春秋时期宋国的天文学家是子韦,郑国的是裨灶,战国时期齐国的天文学家是甘公,楚国是唐昧,赵国是尹皋,魏国则有石申。到了汉代,太史令不仅负责历史记录,还承担天文观测任务。汉初的太史令司马谈便是著名天文学家唐都的学生,深入研究天文。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古人便已开始观测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现象。在历法方面,他们通过对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进行观测,制定了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等节令。同时,人们开始用天干(甲、乙、丙、丁……)和地支(子、丑、寅、卯……)配合记载日期。到西周时期,天文学认识进一步深化,人们通过对恒星的观察,提出了二十八宿的概念。二十八宿将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组,这些恒星在北半球的天空中依次东升西没,位置相对固定,因此可用作观测其他天体运行的坐标。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还注意到,五大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并且速度各异。例如,木星每 12 年完成一圈天球的运行,这为“岁星纪年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春秋时期,历史记载中提到,天文现象频繁发生,如日食、彗星等。

《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公元前 613 年秋七月,鲁文公时期,首次记录了周期性彗星——哈雷彗星的出现。通过这些观测,古代天文学家已经能够准确测定回归年的长度,即太阳在恒星间移动一周所需的 365.24 日,朔望月(月亮圆缺周期)为 29.53 日。为了调和日数的差异,古人采取了置闰月的方法。

战国时期,天文观测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我国的古天文学体系。赵国的尹皋、楚国的唐昧、齐国的甘德、魏国的石申等天文学家,在天体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历法制定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文学家在“二分”和“二至”的基础上,增加了二十四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等),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时间指导。尽管如此,天文学和神秘主义的占星术在古代社会中仍然交织在一起。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天体构造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对一些罕见天象如日食、月食、彗星等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因此,许多人将这些天文现象视为天帝意志的显现。商周时期的巫、祝、史、卜等职官,常通过天象来占卜吉凶。司马迁曾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这表明在当时,天文学与占星术紧密相连。

汉代,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也常将天象与占卜联系起来,认为上天通过天象向君主传达“谴告”和“符瑞”。尽管《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总结了古代天文学的诸多成就,但其中仍包含大量占星术的内容。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许多涉及天文的书籍也涉及占星术,《汉书·艺文志》提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这些文献中,天文与占星术的界限尚不明显,天象的变幻仍然被解读为天帝的象征。

这就是古代占星术的起源,许多古代国家的天文学都与占星术交织在一起,影响深远。

下面是对占星术内容的简要介绍:

日占

古代占星学者认为,太阳代表着世上一切阳性的事物,尤其是君主(如皇帝)的象征。通过太阳的状态,可以推测国君的统治情况。古人云:

“日者,众阳之精,内明元黄,五色无主,以象人君,光照无主,不可以明也。……圣王在上,则日五色备。……日大光,天下和平,天下俱昌,延年益寿,世无极。”

这段话的意思是,太阳象征着君主的明德。如果太阳光辉灿烂,说明国君施政有道,国家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如果太阳暗淡无光,则意味着国君失德,政权腐败,国家将陷入灾难。

例如,西汉成帝时,太阳有黑子现象,京房认为这意味着祭天不顺,预示着国家可能会出现问题。更极端的情况,若发生日食,这就象征着国君统治不善,国家的灭亡即将来临。

月占。古代占星家认为,月亮代表着世上所有阴性的事物,尤其是人际关系、臣子、妇人等。月亮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顺逆与吉凶。

《天官书》说道:“太阴之精,上为月,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月者,天之使也;水气之精者为月。”(《淮南子》)

月亮明亮,表示臣子尽职,国家繁荣;若月食,预示着政权混乱、民众疾苦。

例如,董仲舒在《灾异对》中提到:“臣行刑罚不当,月食即来。”

如果月亮出现食相,预示着国内政权不稳、灾难将至。

五星占。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大行星。古代人们认为这些行星的运动象征着天命的表现。每颗行星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也代表不同的帝王与社会秩序。

《春秋纬》提到:“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

例如,木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代表春季,象征仁爱和农业。如果国君仁德失衡,木星逆行,国家将面临灾难。火星代表南方赤帝,主夏季,象征礼节和政治秩序;火星逆行则预示着国家可能爆发战争或内乱。

土星代表中央黄帝,主土,象征信任和稳固;土星失常意味着国家的疆域将遭到损失,或发生天灾如地震。金星代表西方白帝,主秋,象征义理与兵力;如果金星不吉,常常预示着国家发生战乱或君主被篡位。水星则代表北方黑帝,主冬,象征智慧与刑罚。水星逆行,通常意味着政治动荡与民众疾苦。

恒星占。古人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每颗星宿代表不同的天象与人事。古代占星家通过观察这些星宿的变化,推测地上各地的吉凶祸福。

二十八宿分为四大宫,分别是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每个宫包含七宿,每颗星宿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某一地区的灾祸或变故。

例如,心宿和房宿代表“明堂”,即天王布政之宫。如果火星进入这一区域,朝廷将面临不吉利的事情。如果火星进入角宿,则可能会发生战争。

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视为指引方向的“帝车”,它围绕北极星旋转,对应全国的命运。如果北斗七星发生异象,意味着全国将面临重大变动或灾难。

紫微垣与中宫。紫微垣,又叫中宫,是古代占星学中最重要的星区之一。它被认为象征着朝廷的命运,特别是天极星(北极星)被视为“太一神”居住的地方。

如果在紫微垣区域出现异象,通常预示着朝廷将发生剧变或政权动荡。古代占星家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星象,认为它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权稳定。

通过对这些天象的观察,古人试图揭示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借以预测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

自先秦以来,彗星、流星雨、新星等罕见天象,一直未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古人往往将这些现象视为大灾难即将降临的征兆,认为它们是天意的显现,警告人间即将发生动荡与灾难。

战国时期,石申说,彗星也叫孛星、拂星或扫星,“其状不同,所示之灾却如一,若在三月之内,必定会有破国乱君,或君王暴死,灾祸不断,接踵而来,甚至是饥荒、旱灾、疫病之类的灾难”。

到了汉代,谶纬书中也对彗星作出过类似的解读,认为若彗星出现在东方,是将军谋反、欲争王位;出现在西方,则预示羌胡叛乱;出现在南方,则是天下即将起兵;出现在北方,则意味着外族入侵。

《春秋》记载了鲁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次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董仲舒根据他所提倡的天命论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孛星”是恶兆的象征,表示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君的失政,乃至君王被篡位或弑杀的灾难。而北斗星,作为象征国家权力的标志,若遭遇彗星的影响,预示着君主政权的动摇。《汉书·五行志》进一步解释道:“孛星见北斗中,大臣、诸侯必有遭遇祸殃者。”这类解释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占星学。

然而,古代也并非所有人都盲目迷信,刘知幾在唐代曾批评占星家对天象的解读毫无统一性,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他指出,董仲舒、刘向和刘歆的解释互相冲突,诸如春秋桓公三年的“日食”现象,董仲舒和刘向认为是预示“鲁宋杀君”,而刘歆则解读为“晋曲沃庄伯弑晋侯”。即便是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京房与刘向也各执一词。

刘知幾讽刺道,这些占星家的说法“往事已然,后人追溯,凭空杜撰,成就这些空洞的游词”。事实上,刘知幾等理性之士是少数,广泛存在的是对天象的迷信信仰。当时许多占星家将彗星的出现视为神的警告,提醒国君必须悔过,否则国家将遭遇巨变,君王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

中国古代早在《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雨的记载:“帝癸(夏桀)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这种罕见的天象,也被古人视为天意的表现,象征着某种灾难的来临。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 年)二月,夜空中星陨如雨,星光长达一二丈,直到鸡鸣时分才停止。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占星家谷永的解释,他认为,星陨象征着“王者失道,纲纪废顿”,如果国君不改正自己的失德行为,就会导致国家衰败、百姓背离。

至于新星现象,古人称之为“客星”,常认为是灾难的前兆。新星是指那些平时黯淡的恒星,因内部剧烈变化,亮度突然大幅增强,甚至亮度提升至数百万倍,有时持续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变暗。例如,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六月就有“客星见于房”的记载,许多占星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战争的预兆。又如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 48 年),“客星大如瓜,色青白”,一些占星家解读为将有水灾与饥荒发生。

总的来说,古代占星家视天象的变化为上天的意志,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有着固定的规律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新星等天文现象,常被视为神对国君的“谴告”,预示着国家和君王可能面临的重大变故。即使是一些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也往往与占星术紧密相连,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frb3Ruw5ZE4CEHL6zr8c7LoSk/49GlBjeq4+NFgT4lVodLElwD3jFu56PkviDN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