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神秘的卜筮之术

卜筮,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占卜方式,早在商周时期便已有大量的文字记载。卜,通常是用龟甲和兽骨(以牛肩胛骨为主)进行占卜;而“筮”则是用蓍草进行占卜。卜与筮往往同时运用,共同预测吉凶。《尚书·洪范》记载,周朝初期,商王族箕子曾向周武王提出治国理政的八大事项(即“八政”),其中第七条便是“稽疑”,即“考察疑难问题”。

所谓“稽疑”,就是选择合适的卜筮者来进行占卜。这些占卜常见的兆象有:雨、霁、蒙、驿、克等,这些都是龟甲上裂纹的不同表现;同时,卜卦也有“贞”和“悔”两种方式,其中“内卦为贞,外卦为悔”。卜筮共分七种方式:卜五次,筮占两次,推演吉凶。占卜的结果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若君王听从,龟甲、蓍草、卿士、庶民皆顺从,这便是“大同”,意味着身心康泰,子孙兴旺。

若卿士、庶民逆反,但龟甲与蓍草均顺应,依然吉利。

若卿士逆,龟甲顺,而君王逆行,则可能预示内吉外凶。

若龟甲与蓍草均显示逆象,则意味着吉凶未卜,事事难以预测。

这些卜筮结果,反映了占卜在古代国家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周朝时,朝廷专设“太卜”和“占人”两个职位,专门负责占卜吉凶。太卜负责三种卜兆的方法:一是玉兆,二是瓦兆,三是原兆。这些兆象的解读通常有二百二十种不同的结果,所作的颂辞多达千二百条。占人则负责通过八筮和八卦来解读吉凶,他们会通过龟甲的纹络、颜色、墨迹以及裂纹等细节来占卜。

此外,朝廷还设有专门的“龟人”,负责饲养龟,并用龟甲进行卜卦。每当朝廷举行祭祀或处理重大内外事务时,都需要通过卜筮来预测吉凶。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逐渐设立了专门的卜筮人员。晋献公曾决定立骊姬为夫人,在卜筮后,结果显示“卜之不吉,筮之吉”。虽然占卜结果不一致,但献公还是决定按照筮占为准。然而,卜人不同意,他认为“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并以占卜的辞令警告献公,这样的争议也表明,占卜有时不仅是为了预测吉凶,也是为政者提供建议和劝谏的工具。

《周易》作为一本占卜经典,也正是在这种占卜风气盛行的背景下逐渐成形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设立了太卜官,并且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唯独“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传说秦始皇晚年曾听说“祖龙死”之谶言,于是求卜,结果卦象显示“游徙吉”,因此他出游避灾。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设立了太卜官。吕后死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平定吕氏叛乱,迎代王刘恒即位。刘恒犹豫不决,便通过卜卦得知“兆得大横(龟纹横正)”,于是决定顺应卦象继位,最终成就了汉文帝。

民间也有许多以占卜为业的人。例如,文帝时期便有一位著名的占卜师司马季主,他创造了一套理论体系,能够通过观察天地万象、日月星辰、五行阴阳等因素,推演吉凶(《史记·日者列传》)。汉武帝时期,对占卜术的迷信愈加严重,他曾召集众多占卜家,频繁进行卜筮以预测战争胜负、国运吉凶。有时,卜筮师的财富和地位甚至因此大为提升。例如,卜者邱子明便因占卜成功而家财万贯,显赫一时。

《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在汉武帝时期,不同的卜筮家往往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议。例如,有卜者说某日可娶妻,而有的则认为该日不吉;有的占卜者认为有大凶,而有的则认为是小吉。卜筮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命运的深切关注。

到了东汉时期,谶纬之风盛行,占卜术的形式变得更加繁复多样。除了一些经典的占卜方法外,还出现了如遁甲(通过天干预测吉凶)、逢占(应人所问占卜)、挺专(折竹占卜)等新的占卜手段。《后汉书·方术列传》提到,汉武帝时对方术有着浓厚兴趣,士人纷纷追随风潮,争相研究占卜之术,影响深远。

古代占卜术不仅仅是一种预测工具,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与政治文化,成为了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rb3Ruw5ZE4CEHL6zr8c7LoSk/49GlBjeq4+NFgT4lVodLElwD3jFu56PkviDN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