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特殊的学派诞生了,那就是神仙家。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神仙家将追求长生不老与超凡脱俗视为修行的核心目标。其教义认为,神仙能够保持身体与生命的真性,同时远离尘世,徜徉于天地之间,“荡意平心”,超脱死生的束缚,不为世间的纷扰所动。
这些神仙家的经典著作,往往以“黄帝”、“太一”等名号为题,显示出他们与道家学派有着深刻的关联。与邹衍提出阴阳五行学说的时代同时,神仙家也在各地活跃。著名的神仙家人物如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均来自燕地。他们以“方仙道”为修炼法门,追求形体的变化与解脱,崇拜鬼神并借此修炼道法。
现存的《庄子》书籍中,便有许多神仙家的思想。例如,在《逍遥游》中,列御寇被描绘为“乘风飞行”,轻盈如羽,周游四海,十五天便可往返一次。更有“至人”、“神人”、“圣人”被称为能够凭借天地正气飞天而不依赖风力,游历无穷无尽的境界。书中还提到,藐姑射山中住着一位神人,他“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四海之外”,他的生活方式,既不依赖五谷,亦不受岁月侵蚀。
《大宗师》中也提到,神仙可“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他们的呼吸如同自然流转,深沉无忧,身心与天地合一,似乎能无所不达,无所不能。
秦汉时期的神仙家被称为方士。他们宣称拥有能与鬼神沟通的能力,能通过方术引导神仙现身。秦始皇时期,方士如徐市、韩终、侯公、石生等纷纷上书,声称在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中居住着不老的神仙。传言那里宫殿金碧辉煌,禽兽如同天上的星辰,尽是白色。若有船只前去,常被突如其来的风刮走,难以接近。
这些神仙们,被认为拥有不死的灵药,能够保持长生。卢生曾对秦始皇说:“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凌云气,与天地久长。”这与《庄子》中的神仙形象如出一辙。
神仙家与传统的神祇信仰有所不同。传统的神明往往是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力量的主宰,如雷神、风神等。而神仙家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尘世、脱离物质束缚的理想境界。他们并不轻易与人类相接触,但如果有人按照他们的法门修炼,便有可能成仙。
历史上,许多封建统治者都对神仙信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曾派人前往海上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秦始皇也不例外,曾花费巨资派遣方士们寻仙访药。
公元前 219 年,齐国方士徐市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中住着仙人。秦始皇派遣他带着数千名童男女入海寻找仙人。四年后,他又派燕国方士卢生出海,寻找仙人“羡门”和“高誓”。此外,他还命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去寻找传说中的“不死之药”。然而,到三十五年时,卢生向秦始皇禀报:
“我们求取的芝草、仙药,总是没有找到,反而遇到一些有害之物。方士们认为,君主若能隐秘行事,避开恶鬼,仙人便会现身。倘若臣子知道君主所在的地方,那便会对神仙产生不利影响。所谓真人,入水而不湿身……如今陛下治国,却始终无法安宁。愿陛下的宫殿不要被人知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就能得到了。”
听了卢生的话,秦始皇不再自称“朕”,而改称自己为“真人”。此后,他行踪更加神秘,鲜少接近大臣。卢生和侯公因不满秦始皇的专制,拒绝为他去寻药,最终逃走了。秦始皇震怒,宣称:
“我曾搜集天下书籍,凡是不合用的,统统舍弃。如今方士们都为了求仙药而不惜一切,结果却无一成功。徐市等人花费数万之巨,仍然一无所获,只是互相吹嘘欺骗我。卢生等人,曾受我厚赐,如今竟敢诋毁我,真是愚不可及!”
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和方士抓捕拷问,最终有四百六十人被处死。
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徐市因多年未能获得神药,怕受到惩罚,谎称:“蓬莱药的确存在,只是常遭巨鲛鱼的骚扰,无法顺利取得。若能带上弓箭,与我一同出海,遇到鲛鱼时可以用连弩将其射杀。”
秦始皇听信了这个谎言,命令以后出海寻仙的使者必须携带捕捉巨鱼的工具。他自己也开始多次巡游,登山入海,希望能亲自遇到仙人,获取长生不老的神药。
汉朝初年,由于政权尚未稳固,政府还无力大肆进行鬼神祭祀。然而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大力发展宗教信仰,进行封禅祭祀,祭拜山川,改革历法等。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便广泛任用方士,命他们去寻求仙药。
其中,方士李少君自称能通过祠灶和“辟谷”之法,达到长生不老。他宣称自己已七十岁,但仍能呼风唤雨、指使鬼神,甚至声称曾在海上见到过安期生——一位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吃的是巨大的枣,大小如瓜。李少君还说,仙人能通往蓬莱,若能见到仙人,进行封禅,就能实现不死之愿。
汉武帝听了十分高兴,亲自祭祀,并命方士们出海寻找蓬莱神仙,同时开始炼丹,希望能从中提炼出黄金。李少君病死后,汉武帝仍然认为他没有死,而是“化去”了,便让其他方士继续代替他进行此项工作。
此后,许多来自燕齐的方士纷纷上奏,向汉武帝讲述自己所掌握的神仙方术。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亳人谬忌上奏祭祀太一神的方术,武帝采纳了这个提议。两年后(公元前 121 年),齐方士少翁也以致鬼神的方术博得了汉武帝的宠信,甚至被封为“文成将军”。
少翁提到:“若想与神通,宫殿与衣饰必须符合神的气质,否则神灵是不会降临的。”于是他开始设计了许多具有云气的车,按五行相克的顺序挑选吉日驾车,声称这样可以避开恶鬼。少翁还修建了甘泉宫,在宫内画上天地太一等鬼神的图像,设立祭具,声称这可以召唤天神。然而,神灵始终未曾出现。
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少翁又写了一封帛书塞入牛腹中,声称“这牛肚子里藏有奇迹”。杀牛得帛书后,汉武帝认出那是少翁的笔迹,于是将他处死。
然而,汉武帝依然没有放弃寻找仙方。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年),栾大,这位胶东方士上书推荐自己,他自称常往来海中,见过安期生和羡门之类的仙人。他说:“我的师父曾告诉我,黄金可以炼成,河流可以堵塞,不死药可以得到,仙人也能召来。”栾大的话令武帝兴奋不已,他立即将栾大封为“五利将军”,并承诺如果栾大能成功,自己将毫不吝惜对待他。栾大要求获得高贵地位和印信,以便与神仙见面。并且现场表演了一场小魔术,使得棋子互相碰撞,令武帝更加信服他。不到一个月,栾大便被封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还赐给他二千户的封地和黄金十万斤,并安排他娶卫长公主。武帝还亲自为他刻上“天道将军”的玉印,让栾大穿上羽衣,夜站在白茅之上接受玉印。但是,栾大并未履行诺言,最后还是逃离了京城。武帝终于觉察到自己上当受骗,遂将栾大处死。
齐方士公孙卿看到汉武帝对一口古鼎表现出兴趣,便趁机伪造了一块鼎书,声称这本书是申公所遗,申公曾与安期生是朋友,且受黄帝遗命保存。书中写道:“汉朝的圣者,将继黄帝之业,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能登上泰山封禅,能与神通。”公孙卿还称,黄帝曾在首山铸鼎,鼎成后有龙从天而降,将黄帝接上天。群臣和宫人也得以乘龙升天。武帝听后,十分向往,甚至说:“若我能如黄帝般与神仙同在,何惧妻子离我而去!”
公孙卿又声称仙人喜欢高楼,因此建议汉武帝修建高台楼馆以迎接神仙。武帝听后,立即在长安和甘泉宫等地修建宫馆,准备迎接神灵。他还在长安建起了三十丈高的通天台,用来招引神仙。然而,神始终未曾降临。武帝为了安慰自己,还在建章宫北修建了一个大池——“泰液池”,并在池中建起蓬莱、方丈、瀛洲等神话中的岛屿,表达他对神仙之岛的渴望。
每次东巡,汉武帝都会派出成千上万的人去海上寻找仙药。尽管他一再上当受骗,心中开始产生疑虑,但始终怀有侥幸心理。正如《史记·孝武本纪》所记:“天子渐渐厌倦了方士们的怪话,但始终未能彻底放弃,仍期待遇见真正的仙人。”
这些方士的奇术和虚构的神仙故事,虽然未能实现他们所许诺的“成仙不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神仙家与方士的信仰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不朽的渴望,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宗教力量寻求永恒权力的心理。
从秦汉的神仙家、方士追寻神药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那种对长生不老、超脱生死的渴望,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政治。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尽管他们在追寻永生的过程中屡次失败,但他们对于仙道的信仰和追求,却依然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