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他曾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理论支持,论证秦朝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史书记载:自齐威王、宣王时代起,邹子一派便开始讨论五德终始的运转,尤其是秦帝的到来,他们的思想曾传入齐国。齐人向秦始皇上奏此事,秦始皇便采纳了这一理论。……邹衍主张阴阳运转显现于诸侯,而燕、齐的方士所传之术,却并未能在秦国取得通行。因此,许多迂腐的阿谀之徒也因此崛起,难以计数。
秦始皇统一天下并称帝后,曾有人指出:“黄帝得土德,黄龙现身;夏朝得木德,青龙徘徊郊野,草木繁荣;殷朝得金德,山川银气四溢;周朝得火德,赤乌吉兆显现。如今,秦朝正如周朝变更,乃得水德。”他们引用秦文公出猎时获黑龙之事,作为水德之兆。
于是,秦始皇决定将河流改名为“德水”,并确定以冬十月为岁首,推崇黑色(如衣服和旗帜),并将“六”作为度量单位(如符节为六寸,步伐为六尺等),以“大吕”作为正音,法制为施政准则,严格依循五行学说。
秦始皇认为自己得到上天的授命,因此非常重视祭祀天地神明。公元前 219 年,他即位三年时,便率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前往泰山进行封禅祭祀,并刻石歌功颂德。“封”是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帝;“禅”则是指在梁父山祭地神(地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定期祭祀青、黄、赤、白四帝,以及“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蚩尤)、阴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阳主(罘山)、月主(莱山)、日主(盛山)以及四时主(琅邪山)等神祇。
随着秦汉的交替,五德终始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在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时,他也借用了这些神话故事来争取民心。
《汉书•高帝纪》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刘邦担任亭长,在押送囚犯前往骊山时放走了其中的一些刑徒。某夜经过泽中时,他派人侦查前方,有人回报说:“前方有条大蛇挡住了路,能否绕行?”高祖醉酒后说:“壮士行路,何惧蛇?”于是他拔剑斩蛇。随行的人见到这条被斩的蛇后,遇到一位老妇人在夜间哭泣。人们问她为何哭泣,她答道:“人杀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他化作蛇,横道而行。如今赤帝子斩了他,我为此而悲。”
人们起初不相信老妇人,欲将她处置,但她忽然消失不见。众人找到刘邦时,他心中大喜,认为这是天命的象征。此时,编造这一故事的人显然认为,秦朝并未真正得水德,而依旧是得金德(如秦襄公祭白帝)。因此,他们认为刘邦灭秦是得火德,且火德胜金,因此将“赤帝子”斩“白帝子”以象征其火德的到来。
在刘邦称帝之后,虽然他定十月为岁首,标榜赤色,但他对五帝的看法却并未固定。《汉书•高帝纪》进一步记载,高祖曾问:“昔日秦朝祭祀的是哪位帝?”答曰:“是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高祖则疑问:“天有五帝,为什么秦朝只祭四帝?”当时没人能回答他。于是,高祖决定自己祭拜五帝,并在长安建立了黑帝祠。
汉高祖认为汉朝继承秦朝,应得水德,但他未对五帝进行重大改制。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才正式将其政制按五德终始进行调整。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 104 年)时,开始制定新的历法,定正月为岁首,推崇黄色,使用五作为数字单位,并在祭祀中将五帝与其他神祇一起祭拜。与此同时,武帝还提倡祭祀太一神,强调它是五帝的至高神。汉武帝的祭祀礼仪逐渐规范,五帝的祭祀成为国家大一统政权的象征。
五帝的概念最初源自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首领逐渐被尊为神。在东周以后,随着诸侯国的割据,五帝的说法也逐渐形成。秦朝自称金德,因此祭祀白帝,汉朝则自称水德,祭祀黑帝。
汉朝初期,尽管使用五帝学说作为祭祀的重要依据,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太一神逐渐被推崇为最至高的神灵。汉武帝不仅祭祀五帝,还进一步通过祭祀太一来强化自己的神权地位。此后,太一成为汉代祭祀的核心神祇,并且所有祭祀活动都遵循着对这一至高神的礼仪。
秦汉时期的五德终始学说与封禅祭祀活动反映了国家对天命的依赖与神权的构建。这不仅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也是一种通过宗教手段维系统治、巩固集权的政治策略。在这段历史中,神与帝王的权力交织,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宗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