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国人的原始信仰

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时,恰逢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初期。那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宗教和哲学体系。社会上,崇拜天帝和祖先神的信仰占据主导地位,且已有系统的唯心主义神学理论。同时,方术等各种神秘学说也在民间流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就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意图为新兴的封建制度提供理论支持。然而,随着封建政权的建立,这些理论逐渐被唯心主义哲学取而代之,且这类哲学常常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佛教传入并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与制约。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宗教,成为封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需求,吸收并适应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一些特质。

中国古代信奉的是天帝。天帝的观念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形成,并成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古人认为,君主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接受“天命”行使统治权。天帝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秦汉时期,流行的“五帝”崇拜,正是这一天帝观念的具体体现。“五帝”观念最早在先秦时期形成,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济的繁荣与兼并战争的推进,中国逐步朝着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派学者纷纷编撰哲学和政治学说,以供封建统治者采纳。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对秦汉时期的宗教与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荀子》记载,阴阳五行学说最早由子思及其弟子孟子创立。但荀子批评其学说不合常理,认为其思想杂乱无章。孟子曾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历史循环论,但这一段话并不足以表明他主张五行相克或“五行”学派。因此,有人认为,这段话并不完全代表孟子的思想。

普遍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是由稍晚于孟子的邹衍所完成的,并通过他的活动,广泛传播到北方的各个诸侯国。邹衍是齐国人,他提出五德终始的思想,认为天地广大,五行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推动了天人感应与循环论的结合。

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是对《尚书·洪范》中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唯心主义改造,强调五行的相生相克与循环过程,认为历史的进程也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他认为,历史上帝王的更替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每个时代的帝王都代表着五行中的一个元素。

邹衍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是“赤县神州”,有九个大洲,且周围被大海环绕。中国以仁义节俭为治国根本,而国家的治理应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历史将以此规律进行循环。他的学说在战国末年得到北方各国的重视,成为许多封建诸侯政治哲学的一部分。

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殷周以来的天帝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宗教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天帝不仅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德”与属性,形成了四个方位的四位天帝,即:东方的青帝(木德),南方的赤帝(火德),西方的白帝(金德),北方的黑帝(水德)。如果再加上黄帝的土德,则形成了完整的五帝体系。

这种五帝观念早在春秋时期便有所流传,秦国就曾借此观念为自己在四方称雄造势。进入战国后,秦国不仅祭祀黄帝、炎帝等神祇,还通过修建祭坛,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这些哲学与宗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权和社会,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和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yxse1f4zovneDk+LK6E7tv+r2ZNE6NWcVrc1ap02najYMV+0ge3tFCzsUhHMgC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