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这五人回到广东省惠州府石城县太平寨白鹤林岳神庙,开始招收人马,高举义旗。可该选谁为首领呢?论武功,五人皆高超,但领兵布阵的才能却有所欠缺。他们相互推让许久,仍难以定夺。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门外有人求见。五人一同出门迎接,只见是本地德高望重的万云龙大哥,还带来了一人。此人眉宇清秀,年约三十出头。众人将客人请至净室,奉上香茶。
茶叙间,万大哥向大家介绍道:“他叫陈近南,清朝翰林出身,曾任兵部大堂,因痛恨朝内奸臣众多,辞官后在白鹤洞中修道。”众人纷纷拱手行礼,并各自做了介绍。
万云龙接着问道:“你们刚才在商量何事呀?”这话提醒了众人。他们见万大哥络腮胡须,两眼有神,身材高大,豪气十足,便一致推举他为首领,陈近南为香主。雍正甲寅年七月廿五日丑时,他们歃血立誓,择日准备出征。这便是洪门结社的开端。
以上传说扑朔迷离,且牵强附会,难免存在前后矛盾之处。陈永华编造这些神话故事,并非为陈述历史,而是为激励忠贞之士。所以若过于纠结故事细节,反倒会受拘束。现在我们不妨抛开故事本身,来分析一下此传说的寓意。
此前已说明,要让众人响应起义号召,就必须激起民众的公愤私仇。为此,一方面要吸纳郑氏旧部,让他们四处秘密串联;另一方面要博得忠于明朝之人的同情,使他们凝聚于秘密团体之中。
至于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大多是对先人的隐喻。一般认为,郑君达影射的是郑芝龙。郑芝龙曾撤至仙霞关守备,使清兵长驱直入福建,对清有功,然而清朝却在京城杀害了他一家老小。这段史实通过少林寺僧人有功于清却遭焚毁的故事得以隐喻;郑君达之妻郭秀英受辱自杀,暗合郑芝龙之妻(即郑成功之母)被清兵侮辱后自缢身亡之事。
而万云龙(万大哥),有人认为影射张念一,也有人认为影射郑成功。小主朱洪竺,被认为是清初四处假托的朱三太子或其后裔,也有人说是影射明桂王或唐王。陈永华则把自己编成了香主陈近南。当然,这些结论都是人们的推断。
陈永华的故事确实迷惑了那些缺乏主见的人,洪门成立的条件也逐渐成熟。那么,为何结社称洪门呢?对此,说法各异。
一种观点认为,“洪”取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洪”字,“洪门”意为洪武门下的英雄。另一种说法是,在歃血会盟时,苏洪光前来投军,陈近南见他勇猛,便任命他为先锋,准备出征。此时东边出现一阵红气,陈近南灵机一动,宣布本结社以“洪”为姓,以义为主,将苏洪光改名天祐洪,祭旗兴师。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小主朱洪竺(竹)来投,所以取他名中的“洪”字。孙中山也曾有过考证:“洪门不是因洪秀全而得名,应当是由朱洪武或由朱洪祝而得此称。”取“洪”姓,大概是为暗示洪武或纪念洪祝(祝、竹、竺均为同音字;或作英,亦指朱洪英)。“门”有家门之意,因此洪门也称洪家。
洪门是对内的称呼,对外则称天地会,所以洪门与天地会实为一家。为防外人识破,天地会三字被改写为“廉黥劣”。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所藏《天地会文件抄本》中有记载:“自入洪门之后,手足相顾,设立忠义堂,拜为餼黥岌,歃血联盟。”
那为何叫天地会呢?因为该会有“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的仪式。入会誓词也提到:“今夜拜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月为姊妹,复拜五祖及始祖,万云龙等与夫洪家存神灵。”这或许是受《水浒传》中“合异姓为一家,指天地作父母”思想的影响。
由于拜天地为父母,异姓便如同一家同姓,所以洪门有“四海九州尽姓洪”“滴血盟心本姓洪”和“朋友相交尽姓洪”等诗句,以此团结众人。
天地会的名称也有多种,普通所称的三合会、三点会都是它的别名。三合会名字的由来,是因传说拜盟结会于三合河,故而得名。有诗为证:“小会创始在三河,结义会盟兄弟多。正是天本团圆日,大家齐唱太平歌。”
始祖朱洪英之母金氏九娘,以及郑君达之妻郭秀英、妹郑玉莲都葬在三河旁边。在洪门诗句中,“三合河”三字也频繁出现,如“三合河水万年流”等。三合会与三河会常常通用。
三点会同样是天地会的别名,这里也有个故事。先锋万云龙举兵到五凤山交战,他身高丈余,头大如斗,阔面红发,手持双龙棍,在敌群中穿梭,如入无人之境,有万夫不挡之勇。但因冲锋过猛,失马坠于石灿岩下身亡。
众人将大哥的尸骨火化后,葬于丁山脚下,前面有九重塔,后面是十二峰山。并立了三角墓碑,高9尺,宽1.6尺,碑名“万寿碑”。碑上有15个字,每个字都带三点水,共成四十五点水,“暗藏三点革命,誓灭清朝,扶回大明江山,共享荣华,同乐太平天下。”由此,天地会便又有了三点会之称。
总之,洪门及天地会的传说与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反抗精神和团结意识,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成为了独特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