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在东北的大地上,局势依旧波谲云诡。当时,徐世昌鉴于张作霖在剿匪过程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决定将他调往辽宁西北部的通辽、洮南一带,去剿灭那些被沙俄收买的蒙古叛匪。这一任务,对于张作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洮南一带,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这里的景象,用“天苍苍,野茫茫”来形容也不为过。草原上的草,长得有一二尺高,密密麻麻,一眼望去,仿佛与天边相连,没有尽头。然而,这片看似宁静的草原,却隐藏着诸多危险。
夏日的草原,蚊虫肆虐。那些蚊虫个头极大,有的甚至如蜜蜂一般大小,密密麻麻地飞舞在空中。一旦有人靠近,它们便会蜂拥而上,毫不留情地叮在人的身上,那种刺痛感让人难以忍受。即使是身强体壮的士兵,也得用棉花把头紧紧包上,才能勉强在这草原上行走,否则,没走出多远,就会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寸步难行。
除了蚊虫,狼群也是这片草原上的一大威胁。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出没,一群就是十几条。那一双双绿色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阴森的光芒,让人不寒而栗。
当时张作霖部队里负责通信的人员,也就是俗称的“跑拨子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时常会遭遇狼群的袭击。有的不幸被狼追上,瞬间就被撕咬得面目全非,最终命丧狼口,只剩下马匹独自跑回营地,那惨烈的场景让人心有余悸。
而与张作霖部队对抗的蒙古叛匪,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大多是在这片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牧民,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哪里有沟壑可以藏身,哪里有水源可以补给,他们都一清二楚。他们还十分了解当地的民情,能够轻易地获取到各种情报,与当地的一些势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骑射方面,蒙匪更是技艺精湛。他们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马射箭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他们的机动性极强,出没无常,行踪飘忽不定。常常采用奇袭的战术,打了就跑,等张作霖的部队反应过来,他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在这些蒙匪中,有几股势力尤为强大,如白音大赉、牙仟、陶克陶胡等。他们在边疆地区肆意扰害,长达数年之久。官兵们这边刚刚围剿,他们就逃窜到别处,如同野草一般,滋蔓难除。他们的存在,让边疆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也将他们视为心腹大患。
张作霖初到洮南一带时,剿匪的过程并不顺利。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对手,他深知不能一味地蛮干。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采用了强攻和智取两手策略。
一方面,他积极组织部队对蒙匪的据点进行强攻,给蒙匪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他派人深入蒙匪内部,这些人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逐渐取得了蒙匪的信任,为张作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作霖的剿匪行动逐渐有了起色,局势开始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转变。1909年,徐世昌看到张作霖的兵力略显不足,为了进一步支持他的剿匪行动,决定对他的部队进行扩编,增强其战斗力。原本的5个营被扩编为7个营,兵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同时,徐世昌还将驻扎在洮南的孙烈臣部划归张作霖部。经过这次扩编,张作霖的部队人数增至3500人,实力大增,成为东北一支不容小觑的劲旅。
张作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徐世昌的青睐和器重让他备受鼓舞。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在剿匪的过程中更加努力。他不仅亲自带领士兵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风范;还不断地总结剿匪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规律。
在张作霖的不懈努力下,又经过了年余的苦战,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他带领部队成功击毙了白音大赉,让这股为害多年的匪患得到了彻底的清除;生擒了牙仟,让其再也无法作恶;还多次打败了陶克陶胡,并对其展开了追击。张作霖的部队一路追击陶克陶胡800里,一直将其赶到了蒙古国,彻底解除了危害东北边疆多年的蒙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