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业大王蒋范卿

1920年的昆明,寒风凛冽,刑场上枪声响起,一个身影应声倒下。这位倒在枪口下的,曾是云南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实业家——蒋范卿。他的死,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却很快归于沉寂。文献的缺失,让他的生卒年月、犯罪细节,甚至他的一生,都成了模糊的剪影。然而,一双价值连城的碧玉手镯,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谜团。

蒋范卿出生在清光绪初年,云南建水县曲江驿一个富庶家庭。他从小聪明伶俐,早早便显露出对艺术的热爱。年少时,他便对摄影情有独钟。光绪年间,照相机从洋人手中传入云南,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启蒙。少年蒋范卿手握照相机,不知疲倦地探索,迅速掌握了摄影和冲洗的技术。

光绪三十年,蒋范卿离开家乡,来到省城昆明。他站在翠湖边的“海心亭”前,凝视着如画的湖景,心生一计。凭着家族的积蓄,他购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水月轩”,云南第一家照相馆。这座小小的照相馆,不仅为昆明的百姓提供照片,更兼售炭精画像、留声机、唱片和各种文化用品,成为了云南最早的文化综合商店。

不久,蒋范卿远赴上海、香港办货,带回了电影放映机和十几卷拷贝。最初,他和弟弟蒋朴在晚间放电影自娱自乐,后来干脆对外营业,将照相馆的大厅改成了放映场。观众付钱入场,电影成了昆明人的新娱乐。1907年,蒋范卿在《滇南钞报》上刊登广告,宣布水月轩将放映“奇巧活动电影”,其中包括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火车、轮船、枪炮轰击、烟雾腾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惊叹不已。水月轩,成了云南第一家凭票入场的正规电影院。

宣统二年(1910年),蒋范卿受邀参与筹办云南第一座戏园——云华茶园。茶园以京剧为主,附设茶室,用鼓书、杂耍助兴。蒋范卿亲自到上海、天津邀角,1911年4月,云华茶园开业,京剧和鼓书首次在云南登台,揭开了“京剧入滇”、“鼓书入滇”的序幕。

然而,蒋范卿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筹办滇池航运事业,买来小火轮,开拓昆明到昆阳的水上航线。民国初年,他被任命为云南模范工艺厂的总理,将厂内业务分为金工、化工、电镀等八科,生产蒸蒸日上。他还首创发售彩票,用滞销货充抵彩金,成功收回积压资金。蒋范卿的名字,成了云南实业界的金字招牌。

1914年初,蒋范卿急电弟弟蒋朴,要求将资金全部汇往上海。原来,蒋范卿在黄浦江畔,又开创了一项新事业。

这一年一座名为“小停云馆”的馆舍悄然开业。馆内设有阅报室、会客室、寝室数十间,虽不算奢华,却处处透着雅致。蒋范卿的心思细腻,他知道,这座馆舍不仅仅是他的新事业,更是他为家乡父老铺设的一条温暖归途。但凡有云南同乡经商或游历途经上海,皆可在此下榻。他甚至还提供代报关、上税、运存货物、代购车船票等服务,仿佛这座小停云馆,成了云南人在上海的一个小小驿站。

小停云馆的生意渐渐步入正轨。蒋范卿却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将馆务交给聘请的帐房先生打理,自己则带着为昆明工艺厂采购的一批原料,踏上了返回云南的旅途。

回到昆明不久,一场意外的风波便悄然降临。1914年6月,巴拿马出品协会云南分会与云南省第一次物产品评会在昆明南城外公园联合举办展览。作为云南实业司属下的工艺厂总理,蒋范卿奉命选送厂制精品参展。实业司还特意要求他将家藏的古玩酌送一两件,作为非卖品展出。蒋范卿没有多想,当即吩咐工艺厂选送产品,并将家中珍藏的一双碧玉手镯借给了展览会。

这双碧玉手镯,通体碧绿,滑润欲滴,仿佛蕴含着千年的灵气。它是清宫之物,曾由慈禧太后赏赐给大学士李鸿章,后几经辗转,落入蒋范卿之手。展览会上,这双镯子引起了无数人的瞩目,尤其是云南督军唐继尧的一位族人。这位族人时任司令要职,一见碧玉镯,便爱不释手,当即派人前往工艺厂,表示愿出1万银元购买。

蒋范卿得知此事,心中顿时一沉。他深知这双镯子的价值,更明白这位司令的权势。他为人正派,不愿趋炎附势,更不想因此卷入权贵的纷争。于是,他婉言回绝了对方的请求。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接下来的日子里,司令部的副官频频登门,软硬兼施,要求蒋范卿“割爱”。蒋范卿不胜其扰,心中愈发不安。

展览会结束后,蒋范卿立即索回碧玉镯,并以赴港购料为由,匆匆离开昆明。临行前,他向实业司递交了辞呈,辞去了工艺厂总理一职,并委托厂庶务员办理交接。他心中暗自庆幸,认为自己远离云南,回到上海经营小停云馆,便可避开这场风波。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7td6QZzE/gi9rlBW7wmDuD4gTRNstDdOsBNfdRErCdvDlrSpWGoaBFyxp+Q2pz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